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关注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特别关注】高温下的生活仍将继续 记高温“烤”验下的禾城表情

2010年8月3日 12:34

   昨天上午8时43分,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夏第二个高温橙色预警。昨天,市本级的最高气温已达37.9摄氏度,不少县市甚至突破了38摄氏度。

  我们的城市正实实在在经受着高温的“烤”验。

  高温还会持续,而高温下的生活仍将继续。

  我们可能不明白这种极端天气的成因,但在关注极端天气背后,我们身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不论他们依然坚守着岗位,还是正享受着生活。他们的付出和艰辛,他们的喜怒和哀乐,都是最最真实的城市生态。

  昨天,本报记者兵分十路,走向禾城的大街小巷,走近这些高温下的普通人群。以我们的笔触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去触摸高温下最真实的城市表情。

     
    每天都像是在“蒸桑拿”

     代表人物:重点工程施工人员刘其金

  时间:昨天下午3时至4时

  地点:嘉兴市汽车高速客运中心工地

  -记者 陆非凡

  “有点冷清。”这是昨天下午3时,记者走进工地时的第一感觉。整个工地上,只有不到10名工人在施工。市汽车高速客运中心项目部经理杨彦辉解释说,战高温,也要讲究战术。为了避开高温,他们调整了工人的作息时间,“每天上午的施工时间是从5时到10时,下午是从3时到6时。”同时,项目部还配备了足够的施工人员,实行“做一休一”的轮休制。“既要赶进度,也要避高温”已成了项目部管理者们的共识。不少工人告诉记者,项目部在工地上备有人丹、清凉油和藿香正气水等应急防暑药品,还为工人们准备了凉茶、绿豆汤。

  在烈日的暴晒下,客运中心屋顶上的表面温度高达60摄氏度。记者一站上这片作业场,便觉得一股火辣的热流扑面而来。不到一分钟,汗水就湿透了衣服。在这个时间段里露天作业,几乎就是在“蒸桑拿”,站在白得耀眼的混凝土平台上,温度穿过鞋底直烫脚。施工质量员岳河永告诉记者,目前客运中心主体结构已完工,剩下的任务主要是室外幕墙和室内装饰。但要在196天内完成全部土建任务,就必须抢抓有利天气,加足马力生产。

  下午3时多,模板工刘其金就和他班组里的5个工友一起,在未来新车站的换乘连廊上,手脚麻利地搭建栏板。“这些栏板明天就得浇筑混凝土了,工程进度不等人。”刘其金说。

  据杨彦辉介绍,这个总投资2亿元的市汽车高速客运中心,比现在的汽车西站大2.5倍,建成后将实现长途客运、中短途客运、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零距离换乘。

  
    晒得黑红的脸颊汗如雨下

  代表人物:沪杭高铁建设者边师傅

  时间:昨天下午3时至4时

  地点:沪杭高铁嘉兴综合交通枢纽首期工程工地

  -记者 康行远 实习生 黄小萍

  通讯员 高惠群 顾学锋 

  昨天下午3时左右,记者来到了沪杭高铁嘉兴综合交通枢纽首期工程施工工地。一条写着“赤日炎炎防中暑,每天喝水要充足”的横幅高高挂在工地上。10多名工人正顶着烈日,浇灌地下广场底板水泥混凝土,旁边有几个工人在绑钢筋或焊接钢筋。

  来自绍兴上虞的边师傅是施工单位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泥工,正穿着雨靴站在水泥混凝土里平整水泥,帽子上、工作服上、脸上都是泥土,被晒得黑红的脸颊已是汗如雨下,他顾不得擦一下,上衣也早已被汗水浸透。在工地西侧,湖北小伙子小吴正蹲在钢架结构上,在炎炎烈日下焊接钢筋。据介绍,在太阳暴晒下,他工作时身边温度特别高,但为了赶工期,他从早上5时半就开始工作了,中午休息一会,下午2时半又开工了。

  下午3时左右,这个工地上有12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全天施工人数达700人左右。据介绍,沪杭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启动时间较晚,今年3月下旬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施工,预计今年9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施工时间不足180天。

  “温度再高,干劲再大,工期再紧,也不能让施工人员中暑。”这是业主单位嘉通集团对施工单位的要求。为了预防施工人员发生中暑等现象,嘉通集团和施工单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关爱措施:首先,保证员工喝水,不但供应桶装矿泉水,还全天供应大麦茶;其次,项目部配备了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些防暑降温的物品,并发放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另外,在员工餐饮上也有所改善。

  
    一天完成30多个抢修任务

  代表人物:红船服务队朱洪春

  时间:昨天下午3时至5时半

  地点:市区禾兴路、东升路交叉口抢修现场

  -记者 汪 莹 通讯员 俞 清

  昨天下午3时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故障,让禾兴路、东升路交叉口的农业银行嘉兴秀洲支行和颐高数码广场瞬间“瘫痪”:一分钟前还兴高采烈购物的市民,不得不在保安帮助下摸黑找出口;一旁的银行工作人员则借着微弱的自然光费力点钞,还要不断劝说市民去ATM机上办理业务……

  “这么热的天断电,商场开业以来还是第一次。”颐高数码广场一名工作人员急忙拨通了电力抢修电话。15分钟后,一辆黄色抢修车飞驰而来,嘉兴电力局红船服务队南湖分队队长朱洪春则驾着私家车先行赶到。    

  “这次停电涉及银行、商场等重要用户,影响面广,马虎不得。”从室内到室外,顶着当头烈日,身着厚重的牛仔布工作服,朱洪春和队员汗流浃背,长衣长裤没多久就被汗水浸透了。

  下午3时30分,当他们推开配电房大门,一股塑料烧焦的气味扑面而来。经过仔细检查,停电原因初步确定:高温引发用电负荷攀升,使农业银行嘉兴秀洲支行和颐高数码广场所在大楼的一号进线开关突然跳掉,造成停电。

  由于出现故障的电力设备为私有,为避免更大规模用电故障,朱洪春决定先与大楼主管单位取得联系。没想到,这一等就是近两个小时。其间电力抢修队员又赶赴他处,解决了两起用电故障。至下午5时30分,经大楼主管单位许可,朱洪春果断排除故障,为100多户经营户和农业银行嘉兴秀洲支行次日的正常营业送上了“及时电”。离开现场时,朱洪春告诉记者,城北路又有居民报修高温用电故障,他马上要赶去与队友会合……

  昨天上午9时30分,嘉兴电网网供最高负荷创历史新高,达到434万千瓦,全市出现45万至50万千瓦电力缺口。昨天上午10时到11时,嘉兴电力局95598共接到热线电话4262个,是平常的40多倍;最近一周,红船服务队南湖分队每天都要处理30多个抢修任务,20多名队员24小时待命。

  
    汽车尾气直接对着脚猛吹

  代表人物:交警朱建峰

  时间:昨天下午1时50分至5时半

  地点:市区中山岗、外环岗等主要路口

  -记者 章亚钧 通讯员 马 骏

  白花花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大街上几乎没有一丝风,马路上的柏油都被晒化了。

  昨天下午1时50分,虽然还没到下午上班时间,但市区主要街道的路口都已经有交警在车流中指挥交通。

  下午2时20分,中山路建国路口一辆小轿车由于线路老化,在高温下突然自燃,交警姚超发现后,一边打“119”,一边奔跑过去抢救司机、疏散围观群众,由于处理得当,大火被迅速扑灭。

  据了解,45岁的姚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连日来他不但没请过一天假,就连中午也不回家休息,通常只在附近找个地方避一下太阳。记者赶去采访姚超时,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发作了,痛得直不起腰。正准备到警车里坐一下,这时两名人力三轮车夫来举报,称建国路有违规电动三轮车进入市区拉客,姚超二话没说,马上前去调查。

  下午3时15分,记者在外环岗看到,交警三大队民警姚振华正在扶一名老大爷过马路。“天气太热了,老人中暑晕倒就麻烦了。”姚振华告诉记者,外环岗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太阳从早晒到晚,想找棵树遮阴都没有,昨天衣服已湿透了三次,由于不可能换衣服,往往是湿了干、干了又湿。记者问其身体是否吃得消时,姚振华笑着拍拍胸脯说:“我是从部队转业的。”

  下午5时10分,虽然太阳看上去没有中午强烈了,但依然热浪袭人。在中山路越秀路口,记者注意到,正扑在警车上填罚单的交警朱建峰,警车“呼”出的尾气,正对着他的脚猛吹,烫得他的双脚不由自主地来回挪动。

  “天气炎热,司机朋友也容易出现急躁情绪,特别是上下班高峰出现堵车时,往往喇叭声响成一片,弄不好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们交警辛苦点没关系,只要大家能配合、理解我们的工作就够了。”采访结束时,一名交警感慨地对记者说。

  
    一天要喝下25公斤白开水

  代表人物:搬运工李守成

  时间:昨天上午10时至11时

  地点:嘉兴蔬菜批发市场

  -记者 方 霞

  昨天,骄阳似火。上午在嘉兴蔬菜批发市场里,来自山东的商人孙中红虽然吹着电扇,却依旧汗流浃背。

  上午的生意不多,这里的许多商户都光着膀子在休息。但是,到下午1时多最热的时候,蔬菜交易的高峰期就要开始了。这时,从全国各地前来送货、进货的车会把市场挤得满满当当,市场的大棚下温度也将达到40多摄氏度。

  不过,天再热,孙中红最关心的还是生意。气温高,蔬菜容易坏。虽然这些天价格降了不少,但蔬菜交易量却并没有上去。“像大白菜,如果是冷库里冻过,还可以放个两三天,如果没冻过,最多只能放上一天,很容易就烂掉。在7月初,我每天还能交易两三车蔬菜,现在每天也就一车多一点。”孙中红说。

  记者从嘉兴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目前市场里供应充足,每天蔬菜的交易量1400吨左右。而这么多的交易量,几乎都是靠着批发市场里的200多名搬运工搬运。在这样的高温下,他们无疑是市场里最辛苦的人。

  卸货、称重、搬到三轮车上,再拉到进货车边装车……这是江苏盐城人李守成每天要不停重复的动作。李守成已在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干了十多年搬运工,现在48岁的他每天还要搬运15吨左右的蔬菜。“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赚个100多元,少的时候一天50至60元。”李守成说。

  搬运工是个体力活,每搬完一批货物,李守成都全身湿透,像从河里捞上来似的。由于身体需要补充大量水分,李守成和许多搬运工一样,每天要喝大量白开水。李守成说:“白开水既解渴又降温,我每天至少要喝掉25公斤。”让李守成欣慰的是,这些天高温,女儿、女婿都打来电话,让他少干点,注意身体。

  记者了解到,为了防止中暑,嘉兴蔬菜批发市场正逐步将交易的高峰期推延到下午4时以后,以错开下午最热的时段。

  撑了伞,头上还要顶条毛巾

  代表人物:候车人吴女士

  时间:昨天下午1时半至2时

  地点:市区创新路、城南路公交站亭

  -记者 康行远 实习生 黄小萍

  昨天下午1时半左右,创新路人才公寓站点候车亭,戴着遮阳镜、身穿灰色长袖衬衣的吴女士,焦急地等候着公交车。候车亭顶棚半透明的绿色遮阳板显然挡不住太阳的热量,吴女士满脸汗水,不停地用纸巾擦汗。由于长时间烈日照射,公交站亭的坐椅已被晒得烫人,吴女士尝试着坐下来休息一会,如同火烤一般的滋味让她放弃了。“虽然有候车亭可以遮太阳,但还是很热。”吴女士说。大约过了15分钟后,她等的18路公交车停靠了过来,车门打开,一股清凉扑来,她上了公交车。

  下午1时50分左右,在城南路的文昌路站点,由于正对着太阳,候车亭的顶棚宽度有限,站亭下的坐椅已完全暴露在了太阳底下。在此候车的一名中年妇女,站在候车亭旁撑了一把遮阳伞,头上还顶了一条毛巾,边擦汗边埋怨:“这么热的天,车怎么还不来啊。”

  作为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环境的有效手段,市区公交港湾式停靠站改建及公交候车亭建设被列为2010年市区民生工程之一,7月底基本完成437个港湾式停靠站和659个候车亭的建设任务,包括设置候车椅、加盖遮阳顶等,最大限度地改善市民的候车环境。但在昨天接近38摄氏度的高温下,候车亭也难以抵挡炎炎烈日。

  与候车亭不同,市区城市公交的车厢里却清凉拂面。下午2时左右,记者坐上了18路公交车,车内温度宜人,窗帘垂落,一片阴凉,车上的电子仪表盘显示当时车内温度为26摄氏度。据介绍,为了给市民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市区投入运营的715辆城市公交车都装上了空调,让禾城百姓尽量少受炙烤之苦。

  捧本书享受夏日里的平静

  代表人物:“蹭凉一族”刘静

  时间:昨天下午3时

  地点:市区江南大厦、新华书店

  -记者 陶 巍 实习生 吴 越

  尽管室外高温“烤”人,但禾城几乎所有商场、超市和书店都是凉爽宜人。一些市民为了享受免费空调而加入到“蹭凉一族”的行列。

  “因为家就住在商场附近,走过来也就5分钟左右,所以我几乎每天这个时候都会过来享受一下免费空调。”昨天在市区江南大厦闲逛的市民王大爷说。记者发现,该商场一楼的公共坐椅都已“满员”,其中八成以上都是中老年人。针对这些“蹭凉一族”,江南大厦一楼家电区的促销员孙阿姨坦言,尽管这部分市民在商场免费享受空调,但他们也是潜在的客户群。

  除了商场,新华书店也是众多“蹭凉一族”必选的地方。昨天下午3时,在中山路新华书店,从一楼到四楼,随处可见在认真看书的市民。特别是在三楼,一些市民干脆席地而坐,拿着各自感兴趣的书看得津津有味。在杭州读大学的刘静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空调,还有椅子可以坐,捧着书坐着慢慢看,享受夏日里的平静,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1] [2] 下一页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摄影 张治平 盛建生 李剑铭 袁 正 唐光峰 魏 炜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持续高温让市民直喊热 冷空调吹出“热天病” 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间
·“炙烤”的高温是一张民生考卷 城市胸怀决定着面对高温时的价值取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 未来一周可能出现39℃高温 保持充足睡眠
·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京津冀有35℃以上高温 加强防暑降温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