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属地管理应该,画地为牢不可 嘉兴向这个“老大难”开刀了
2010年7月21日 08:16
山不转水转,山是静止的,而水是流动的。在治污问题上,一些山不转水转的烦恼让人头疼:比如,同样一条河,“上游排污,下游受苦”,而下游有时还一点招也没有,因为上游可能不在你的管辖范围之内。空气污染也是这样,那边的臭气飘过来,你干瞪眼,因为那边是另一个行政区划。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交界地带的治污向来步履蹒跚,各方都有理由将责任推向他方,或者各方想管又力不从心。
嘉兴向这个“老大难”开刀了。从去年6月开始,嘉兴在嘉兴港区和海盐县边界地区试行边界环境联合执法。由嘉兴市环境监察支队和海盐县、嘉兴港区环境监察大队三方,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允许海盐县和嘉兴港区的环境执法人员持嘉兴市环保局统一制作的“环保检查证”,越界单独执法检查。这意味着以往环保执法以“地盘”为界限的做法彻底被打破了。一年多来,效果也不错,海盐县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海明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实施联合执法后,针对这一边界区域的污染投诉大幅下降,今年初以来这一区域的投诉总数才七八件。
有些似是而非的习惯想一想真是不合时宜,比如污染问题上的“属地管理”做法。行政区域可以有界限,废水、废气流动起来可不吃这一套,如果治污画地为牢,硬生生地按照属地原则来管理,结果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甚至出现交界双方相互扯皮、互相埋怨的情况。海盐县大桥新区化工区与嘉兴港区化工园区毗邻,已投产的18家化工企业分属两地,呈犬牙交错式分布,造成废气污染的区域随着风向而变,呈交叉污染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以往受管辖的局限,两地环保部门都很难从根源上查处污染源,也出现过相互扯皮、相互埋怨的情况,一时之间,边界地区的环境信访和污染纠纷成了环境监管的难点。跨界执法可谓顺应形势之变化,民意之所向。
当然,真正实现一体化治污也不容易,本位主义意识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在联合执法行动组特别强调,两地环保部门如果对本地企业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隐瞒不报的,对联合执法行动和会商工作不主动配合的,对环境信访问题互相推诿的,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嘉兴市环保局将联合执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依据。有这样的强令为后盾,山还是那山,水应该不再是人为切断的水了吧。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