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莫擦文化“包浆”专家呼吁:民俗文化节需挖掘原汁原味
2010年5月6日 08:14
4月6日,一场民俗盛会在桐乡市洲泉镇清河村隆重上演,成千上万蚕农喜迎蚕娘、齐观蚕祭、共祈蚕丰,在小小的水域内还原了一段古老祭仪。4月11日,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风景区内,捧着香烛、挑着祭品,从各地远道而来的人们早早赶到刘王庙里,用虔诚的心灵祈愿家宅平安、万事顺遂。
但就在民俗盛会热热闹闹地传承着千年古韵、延续着百年民风的同时,记者发现:新时代的民俗文化节上,一些原汁原味的文化“包浆”正在流失。对此,民俗专家呼吁:民俗文化节需深入挖掘、展现原汁原味。
市民:文化“包浆”在哪里
对网船会慕名已久的丁小姐,今年特地陪着奶奶从江苏来到嘉兴。没曾想,现场情景却让她不由生出“见面不如闻名”的感慨。“在这样规模盛大的传统文化节上,竟看不到什么与丝网船相关的亮点活动。网船会究竟是个怎样的会呢?”丁小姐遗憾地表示,早听说嘉兴网船会是中国内地渔民最后一个原生态水上庙会,有许多原汁原味的表演,没想到看到的竟是完全不搭调的龙舟赛。与丁小姐一样,一些游客也对今年的网船会流露出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桐乡市洲泉镇在将蚕花水会升格为政府主办后,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转变,让民众觉得很不理解:千百年来,我们的蚕花水会都是在清明节这天举行的,怎么今年变成清明之后了?
政府:民俗文化节难操办
蚕花水会、网船会,作为嘉兴至今留存的两大最具原汁原味的民俗盛会,民众的信仰撑起了浩大的活动盛况,经久不衰、绵延千古。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两大民俗盛会也成功进入了政府的视野。为办好一年一届的网船会,王江泾镇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新造了刘公塔、九曲廊桥,扩建了停车场,迁建了娘舅庙等。同样,洲泉镇也借着桐乡蚕桑习俗入选“世遗”的东风,倾力主办着今年的盛会。
但硬件设施上的改善和软件配备上的增强均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政府也颇感无奈。“要在4月5日清明节同时举办官祭和民祭,不管是在管理力度上,还是安全防范上都存在一些难度。”
专家:原汁原味亟待挖掘
“从发现嘉兴存在这么一个网船会开始,我就在极力引导着官方关注。近几年官方是关注了,却忽略了一些本该重点保护的文化元素,导致现今的民俗文化节多少有些变味。”市非遗办主任张觉民遗憾地表示。与网船会相识已有16年之久的他,对此活动饱含深情。2007年,网船会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目前,网船会正努力冲刺着“国遗”。“其实,‘非遗’名录申报的重点不在于申报而在于保护。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应注意如何将投入资金用在刀刃上。”张觉民说。
“现在,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了自己的文化节,但如何将其筹办得有特色、有韵味,需要经过当地政府认真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某民俗专家表示。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一些地方可能在具体举措上存在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对此,各地应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尊重原生态,展现地方文化的原汁原味。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耿俪洳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