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龙祭、胥相练兵、蚕娘教媳……民俗巡游看点多 三大观演点不容错过

2010年4月16日 08:10

    今年6月中旬,由文化部、浙江省政府主办,嘉兴市委、市政府承办的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即将上演,6项主体活动与10项群众活动的联袂演出将带来一次规模空前的民俗盛会。

  近日,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民俗巡游活动导演江泰祥来到嘉兴,对巡游节目进行了检查、验收。作为6项主体活动之一的民俗巡游到底筹备得如何了?又有什么看点值得关注?昨天,记者走近国家一级导演江泰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详细了解。

  民俗巡游看点多

  战马战车齐上阵,武士列阵共练兵……为了此次巡游,江泰祥特地编排了许多富有嘉兴地方特色的节目,如《图腾龙祭》、《胥相练兵》、《蚕娘教媳》等。而介绍最为精彩的当属《胥相练兵》。“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将选用64名部队战士身穿古装、手持长矛假扮古代士兵进行队列调整、阵形转换等一系列练兵活动。伍子胥则会聘请专业演员进行扮演,同时还将从无锡影视城租借马匹和战车来增强气氛。”江泰祥表示,嘉兴端午的最大特色是对伍子胥的崇拜,古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为了真实再现伍子胥当年的风采,《胥相练兵》则将记忆带回到吴越古国时。

  在追忆历史中,江泰祥还借鉴古籍对端午习俗进行现代演绎。龙旗招展、三牲献祭的《图腾龙祭》场面将还原一场古代祭典。“其实端午习俗最早起源于吴越地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曾提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的图腾祭祀。”

  在节目选编上,江泰祥还深入到嘉兴民间,挖掘真正适合端午民俗巡游的节目。“为了节目选材,我曾到桐乡市文化馆,在那里我看到原来在嘉兴还有‘新媳妇结婚那天,婆婆要教导养蚕’这一习俗。所以,在这次的表演中,我特地准备了一出《蚕娘教媳》。”在江泰祥的理念中,只有民间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地域文化中最本真的东西。

  在充分选取具有嘉兴元素的节目后,如何挖掘嘉兴文化底蕴、展现嘉兴端午习俗,让民俗巡游这一群众性的活动富有一定艺术表演色彩呢?江泰祥从表演形式上增加了看点。“几乎所有的节目我都配上了音乐,除了平湖九彩龙表演中的锣鼓外。并且在配乐之外,还会有一整套详细的解说词与节目同时播出,让广大市民不但喜欢看,还要看得懂,看得出意思来。”

  三大观演点不容错过

  据了解,此次民俗巡游将分为4大板块:嘉兴记忆、水乡风情、秀美江南和节日狂欢。第一板块,由一系列反映嘉兴历史记忆的古老文化、历史传说和传统习俗的节目组成。第二板块,由《鱼跃龙门》、《菱角飘香》等歌舞类节目组成,贴近水乡生活,展现水乡风情。第三板块则将展现秀美江南的传统民俗民风,《蚕娘教媳》、《蓝色之梦》将蚕俗、蓝印花布等各种嘉兴元素融入其中。而在最后一个板块中,传统喜庆的歌舞则将用热热闹闹、海内外同胞共同欢庆的方式来展现。

  “此次巡游表演由18个方阵、5辆彩车组成,仅节目表演就需要1个多小时,加上从建国路一直行进到阳光大酒店的巡游时间,可能长达4个小时。由于表演时间久、行进路线长,所以我们将在3个点设置定点表演点。”江泰祥表示。这3个定点表演点分别是阳光大酒店门口、中山路与禾兴路交叉口、中山路和明月路交叉口。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耿俪洳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我在现场】2010中国江南网船会——流淌的运河民俗活动盛大开幕
·让民俗游凸显独特魅力 当地许多独特资源应与网船会整合开发
·【报道集锦】2010中国江南网船会——流淌着的运河民俗系列报道
·接轨世博弘扬水乡民俗 网船会打造江南水乡民间艺术大观园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