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的人建议减免税费鼓励民企接纳大学生实习
55.8%的人认为建立“实习制”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就业
制图:杨大昕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热点。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提交的关于建立实习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早在2006年,国家就发布过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但为了进一步落实规范“实习制”,戴皓建议各地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正规股份制企业积极吸纳实习毕业生。
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929人参与),55.8%的人认为建立“实习制”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就业,其中43.7%的人觉得“效果会比较明显”。也有13.9%的人不看好“实习制”,认为效果不大。
64.8%的人建议企业自主确定实习工资额度
近年来,社会上对建立“实习制”的呼声很高。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与职场存在鸿沟。一方面,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但另一方面,主动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并不多。本次调查中,62.5%的人觉得当下大学生的实习机会不多。
两会前夕,广东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率先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让不少人看到了进一步推进“实习制”的可能。
调查显示,67.8%的人认为,类似的“实习制”应该在全国推广,13.1%的人对此表示不赞成。43.9%的人建议各地立法要求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接收实习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郑耀洲,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习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建立“实习制”也是解决大学生实习难的重要举措,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实习制”需要在试验中丰富和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分会会长林新奇也认为,“实习制”该如何具体操作,需要进一步讨论。
林新奇曾担任多家国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顾问。他发现,如今大多数国企、事业单位都有实习岗位,在吸纳实习生上已趋于饱和,接收能力有限。“以行政手段直接要求这些单位扩大实习岗位,它们肯定会积极配合,因为那是它们的社会责任,不过‘扩招’后,也许就不能给实习生提供很好的锻炼环境了。”
林新奇说,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如果能加入到接纳实习生的队伍中,将提供更多“有效”的实习岗位,“但大量接纳实习生会增加企业负担,削弱竞争力。民企不一定买账”。
对于这一问题,本次调查中,64.8%的人建议,企业可按人才需求和实习生工作贡献,自主确定实习工资额度;61.7%的人建议,实习岗位的设置数量与企业实力相符,避免企业负担明显增加;甚至有19.5%的人认为,企业可以不发实习工资。不过,近六成人(59.8%)还是觉得,实习生相当于企业的后备人才库,值得企业付出一定成本。
仅用政策鼓励推动“实习制”还远远不够
对于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的办法,调查中,68.8%的人建议国家通过减免税费的方式,鼓励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62.8%的人建议政府给实习大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减轻企业负担。
郑耀洲认为,以上的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实习岗位,这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比较普遍,但仅用政策鼓励的方式推动“实习制”还远远不够。要建立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实习制”,需要政策鼓励、专业指导、法律规范、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就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有政策扶持,一个并不需要实习生的企业,也许也会为了获得优惠,找人冒充实习生,或者虚设实习岗位。最后实习成了走过场。
郑耀洲向记者描述了他认为目前最具可行性的“实习制”:
一是“学生走出去,企业请进来”,鼓励有远见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除了增加常规的实习岗位外,还可以组建“行业实习联盟”,创建“企业实习基地”或“企业实习大学”,利用模拟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多批次地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二是“用人单位走出去,高校请进来”,即高校大量聘请用人单位进课堂或校内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郑耀洲还提到,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实行实习生制度,并在实习生录用上,构建了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主体共赢的合作机制。比如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Co—op计划”中,许多企业主动与滑铁卢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支付报酬,目前与滑铁卢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超过3000家。德国保时捷、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公司,每年也会大量接纳实习生。
“这些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健全‘实习制’,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实习需求,也增强了社会对它们的认同感。同时,也为企业发现和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调查显示,48.7%的人支持高校大量聘请用人单位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43.0%的人提出,高校和政府可以鼓励组建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起来,主动联系实习机会。
林新奇还建议国家扶持一部分正规、有信誉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在实习的时候,也是浑浑噩噩,经常‘跳槽’、换岗。”
对于这一点,人力资源专家李宏飞深有感触。几年前,在一家酒店任职的李宏飞曾前往某著名高校招聘了5名实习生。让她恼火的是,这5名学生实习没多久就先后离开。“现在大多数企业知道培养实习生的重要性,但问题是,实习生给不了企业信任感。”
如今李宏飞所在的酒店,只和固定的几所学校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因为这几所学校的学生有信誉,能坚持下来。”李宏飞说,要建立“实习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要让学生建立起诚信观,甚至可以规定在企业、学校与实习生之间签订“三方协议”,约束实习生的行为,“不然企业花大力气招来的实习生,最后都是骑驴找马、朝三暮四,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培训不说,最后企业哪还敢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