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建设300个新社区 提升40个小城镇 嘉兴网络型大城市建设从村镇做起

2010年3月5日 08:16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展“‘两新’工程”年活动,“两新”工程即新市镇建设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根据规划,我市将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建成300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同时努力提升40个小城镇的能级,将小城镇提升为小城市。

  今年基本建成百个

  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

  “柞西小区一期规划建设的460套公寓房已经全部完工,此外,在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的翔厚、龙泾、单桥、正福、董家、南王等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也已经全部开工。”桐乡市农办调研科科长沈国标告诉记者,去年搬进位于桐乡中心城区龙翔街道柞西小区的273户农户都对新建小区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完善的配套功能赞不绝口,现在农户参与农房集聚的热情都很高。今年桐乡市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促使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再次提速。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60多万户农户,散居在13000多个自然村落里。为了改变这种松、散、乱的状况,我市大手笔谋划,制定了“1+X”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规划布局体系,从而实现了从855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的自然分散布局到47个现代新市镇和37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的规划统筹布局。

  按照分步推进的原则,今年我市提出基本建成100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明和谐、具有浓郁现代气息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市各地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在初步拟定的全市“四个双百”工程列表中,记者看到,海宁市斜桥镇云川名都公寓房安置小区将新建安置房704套,安置2200多人;南湖新区安置房——双溪花园二期将新建12幢6层的住宅与3幢11层住宅,共500多套安置房;南湖区余新镇“两新”工程将动迁安置人口15000多人……

  加快城镇化进程

  新市镇将“升级”为小城市

  打造“1640”网络型大城市,如何做好“40”,也就是小城镇建设是“两新”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刚刚结束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提出:经济转型离不开社会转型的保障和支持,而社会转型的核心就在于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今年我市又有何动作?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我市将通过扩并一批规模较小的市镇,“升级”新市镇为小城市,加快形成完善“40”布局。目前,一份《关于深化完善新市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在草拟中。记者了解到,“对新市镇培育实施分类推进,加快小城市培育,在全市形成市级小城市培育和特色新市镇培育分类推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从新市镇到小城市的“升级”,如何增强集聚力?首先,就是要做大市镇的规模。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加快镇、街道行政区划的调整,对规模较小的市镇进行适度撤(扩)并,同时加快县(市、区)中心城市规划区内撤镇改街道的步伐。“减少数量,整合要素资源,扩大新市镇的规模。”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升级”自然要求市镇的功能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为此,我市正酝酿创新市镇政府内设机构,进一步归并管理职能,将中心、所等机构改为署,并进一步下放事权、财权,从而完善城市管理职能。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朱 卉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秀洲“两新工程”向纵深推进
·以项目促转型 以“两新”促统筹 秀洲区召开三级干部大会
·“两新工程”擂战鼓 技改先行促转型 秀洲转型赶超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开展“‘两新’工程年”活动 我市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