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与“用工难” 我市部分企业投资观念需“转型升级”
2010年2月1日 08:13
“现在一大批老板手头上有5000万元到1亿元资金,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把这些钱投向什么项目好?”近日,市区一生产箱包的公司董事长说,现在招收40至50岁的工人,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但仍然是招收不到新的工人,订单也就自然不敢多接了。
市劳动保障部门去年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存在50人以上缺工的企业约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1%,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食品、化纤等几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技能型岗位缺6.8万人,主要是缝纫工、挡车工、车位工、印染工等技能型工种;普通岗位缺2.6万人,均是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工。从企业用工需求不难看出,一些民企仍然热衷在传统产业上“打转转”,而不愿意在转型提升上下功夫。
市经贸委最近出炉的一份问卷调查证明了这一观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企业投向技术改造的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扩大产能却上升了7个百分点,在已投资的企业中有四分之一是扩大产能。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受创新能力限制,企业缺少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三分之一的企业认同缺少好项目,这已成为制约企业投资的又一主要因素。
我市众多民企“不差钱”,又有投资需求,应该如何化解民企的“投资烦躁症”?同是民企的浙江宝绿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已用生动的实践完成了“惊人的一跳”:这家原来主要生产涤纶产品的公司,果断跳出原有的发展模式,大幅缩小化纤生产规模,大胆转向高技术、高效益的环保机械生产。目前,该公司生产的PET瓶片回收清洗设备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大部分出口,客户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去年产值突破了2亿元。据介绍,这家公司今后将退出化纤产业。事实上,全市像浙江宝绿这样精彩转身的民企还有很多。
市经贸委近期对全市近250家工业企业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今年不投资企业占比30.4%,比去年下降了18.2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的投资信心明显增强了,也必将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而作为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又该选择哪些发展项目呢?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说,从产业方向来讲,要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无线传感、太阳能光伏、核电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从传统产业来看,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促进企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大胆地向“微笑曲线”要市场、要效益。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陶克强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