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省钱,他们舍不得用电褥子,只能在吊瓶里装上热水暖和被窝。
60多岁的奶奶经常到菜市场捡菜叶回来吃。
晚自习前,会宁二中的学生在操场读书。
晚自习结束后,李旭东继续趴在床上看书。
晚上10点,一位陪读的妇女(左)在捡垃圾以补贴家用。
会宁,一个位于甘肃中部的小县城,由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升学率,而被誉为高考状元县。
来到当地有名的会宁二中,记者发现,高升学率的背后固然有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能吃苦等原因,但“陪读大军”这个后盾也不可忽视——由于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很多家长不惜抛家舍业来到县城,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
据会宁二中副校长赵洪涛介绍,他们学校有5600多名学生,农村生源占到85%以上,贫困生则有70%,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前来陪读,而这一现象正在向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保守估计,全县4.5万中小学生中,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
如此庞大的“陪读大军”促使当地物价高涨,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房价直逼省会兰州。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般只租六七平方米的小平房,主食每周从家里带,即使如此,每人每月的开支也至少在200元左右。这对常年以种地为生的当地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据赵洪涛分析,起始于2000年后的陪读现象,之所以在会宁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崇尚读书的传统,在古代,该县的科考一直位居甘肃首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当地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了近15000名学生,全县最好的一中和二中,近几年的二本升学率接近40%。二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前靠天吃饭的农民不得不另谋出路,对他们来说,读书是摆脱困境的捷径,等孩子有出息了再来反哺家里。许多家长说,现在苦一点累一点没什么,只要孩子考上大学,他们就安心了,总比他们出去打工卖苦力好。(记者 杨登峰 康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