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老师上课讲一半补习讲一半 讲一半成潜规则?

2009年12月22日 08:13

    专家表示管理缺失导致潜规则“有机可乘”

    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天职所在,可是中山市一所小学的学生却还要为听上一堂完整版的大纲课程而大费周折,任课老师为保证自己周末兼职补习班的“上座率”居然缩减课堂课程,创造出平时上课讲一半,周末补习再讲一半的“新型”教学手法,学生只得齐齐去报补习班。

    本报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得知,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在各种培训机构中,在校兼职的老师用这种操作手段拉学生,正成为一种培训机构的“潜规则”,专家认为:“补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老师违规行为一旦查实将难逃严惩。”

    “讲一半”成机构“潜规则”?

    说起自己最近的见闻,家住中山市东区的何老师有些难以接受,她告诉记者,朋友的孩子明仔正在石岐区某小学读四年级,可是最近在课堂上却有些“吃不饱,学不够。”“老师上课偷懒,讲课时总是少讲一些教学内容。”明仔对老师的做法有些见怪不怪了,“老师说要听多一些内容就要报名参加他周末的补习班。”原来,明仔的老师正在中山一个培训机构做兼职老师,为周末补习班的上座率,想出这样的“教学方式”。记者找到了明仔参加的位于石岐职中附近的这家培训机构,该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周末补课只是加固学生的课堂内容,课程肯定会和平时上课有重复的地方,可是老师绝不会放弃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老师兼职带学生是按课时收费,不是按人数收费,所以也不可能出现老师‘拉人头’的情况。”

    但中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学教师向记者揭秘:“在校老师兼职补习机构的话,一般都要遵守培训机构的‘潜规则’。”据他介绍,在校老师中,有一些老师为赚“外快”,就兼职到培训机构上课,因为要遵守这种“潜规则”,就到课堂上拉学生补课。

    教学质量难量化评价

    记者随后走访了中山市内的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在询问教学质量时,培训机构负责人均表示:“师资方面完全可以放心,他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老师,甚至有些在校十多年的老教师都会到这里兼职代课。”

    “国家没有在法律上专门针对老师上课内容是否到位的监管,这让‘潜规则’有机可乘。”西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告诉记者,个别老师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但是取证非常困难,补习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常的知识必须在课堂上吸收,学校都会规定老师上课必须要到点到纲,可老师是否准确执行,很难量化。

    如可以证实老师确实在课堂上少讲教学内容,那么老师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学校这方面肯定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质量难量化评价,部分老师就“有机可乘”。

    律师建议立法规范

    “这种行业的潜规则得以生存,主要是因为老师教学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取证是非常困难的。”广东省雅商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封谟喜表示,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有保留”,家长和学生都很难举证,“老师上课的内容没有也很难有硬性的规定可以参照。”

    他建议,国家应该考虑出台相应的规定或法律来规范课外辅导机构和老师的行为,“课外辅导应该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而不是课堂的重复,这样没有意义。”

    他希望不久之后,教学机构和老师兼职也可以像最新出台的“托管规定”一样有法可依。

    他提议对老师教学有异议的学生或家长可以尽量搜集老师的过失行为,集中向学校或者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尽量维护自身和孩子权益。(文/记者 李冀珩、张丹)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李冀珩、张丹    编辑: 夏一鸣

 相关稿件
·科学管理和谐发展—秀洲举行第四届园长论坛
·秀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近日召开
·安徽皖南的老教师胡诚如30载独守深山育桃李
·奋斗之路越走越窄 女研究生之死非一个人悲剧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