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物会聚禾城海内外专家同堂“论剑”
2009年12月15日 08:20
昨天,我市首届马家浜文化节盛大开幕。从江浙沪等地“借”来的近200件马家浜文化“珍宝”,欢聚禾城,面对着来自海内外70多名专家炽热的探索目光,无声地诉说着嘉兴人寻根问祖、追问文化起源的深深情结。作为首届马家浜文化节活动的重要内容,“马家浜文化出土文物联展”与“马家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嘉兴市博物馆与嘉兴市世茂花园大酒店召开。
寻根:近200件马家浜文物会聚禾城
石锛、石钺、石凿……光滑的石器,凸显着远古人类精雕细琢的工艺水平;骨针、骨锥、骨镞……锋利的骨器,展现着先民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陶豆、陶罐、陶釜……质朴的陶器,闪耀着史前文明无法磨灭的熠熠光辉。昨天,从上海、杭州、湖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借”来的近200件马家浜文化出土文物会聚禾城。如星辰般散落在环太湖区域地下千年的“文化珍宝”,在嘉兴市博物馆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集合。
“稻米的部族”和“独特的红陶”两大主题,将此次展览分成了两个部分。50年来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与近10年里新出土的文物,不单为众多市民带来了一场丰厚的“文化盛宴”,也令众多的嘉兴人经历了一段别样的“寻根之旅”。据悉,此次出土文物联展将历时1个月。
“今天,马家浜文化出土文物的大聚会,让不同地方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精品,重新回到了为它们命名的嘉兴马家浜,使参观者对马家浜文化命名后的各地考古成果有了大致的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现任理事长张忠培表示,我国文物呈现出多谱系共存的局面,作为与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个虽处不同时期、却又一脉传承的文化序列,作为一种远古时期的强势文化,将长江下游相当大部分的史前先民,带入了文明时代。
问祖: 70多名海内外专家同堂“论剑”
“这次纪念马家浜发掘5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不管是规模还是规格都超过以往。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任何学科发展进步的永恒规律,国内外学者都期待今后对马家浜文化相关的学术领域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曾参加过50年前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并在之后多次参加我市纪念座谈会的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牟永抗表示。
《中国新石器考古遗址湿地植物遗存与人类生态环境》、《马家浜文化与稻作起源研究》、《简论环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的变迁》、《浅谈马家浜文化的动植物遗存》……19篇近200页的学术论文汇编,收纳了考古学者对远古先祖之谜的解答。探秘马家浜,对话古文明,一次穿越7000年的历史交流正在文字与话语间进行。
文字、图画、表格,不同的形式,记录着同样的内容——马家浜出土文物;江苏、安徽、山东,不同的口音,诉说着同样的心灵——马家浜文化“情怀”,动物学的、植物学的、人类学的,不同的学科角度,解读着同样的主题——马家浜遗址遗存。在历时3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70多名考古专家同堂“论剑”,各抒己见,从不同的方面探讨着对马家浜文化的不同理解。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保加利亚及港台的数十名考古专家,也受邀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对马家浜文化研究充满浓厚兴趣的他们,通过翻译认真地听着研讨会上各位学者的报告。其中,日本学者还向研讨会组委会提供了名为《马家浜文化的地域性——以墓葬的分析为主》的学术论文。
“马家浜文化,让世人认识到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序列,为马家浜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点,同时马家浜文化也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面貌,为认识长江下游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耿俪洳 杨 洁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