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居民之家 > 八面来风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嘉兴市教育局领导深入南湖区调研指导

2009年10月23日 13:50

  关注新居民

  10月20日,嘉兴市教育局朱军一副局长深入南湖区教文体局和新居民子女学校,认真听取区教文体局和百花育才学校张士海校长、南湖创业学校方中良校长的工作汇报,并就进一步扶持和规范新居民子女教育、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发展提出了要求。

  近年来,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居民子女的教育工作。按照“两个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工作原则,加快统筹和推进新居民子女教育均衡发展力度,不断提高新居民子女教育质量,这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德政工程”,也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2009学年初统计,南湖区新居民子女学校共有4所1点,其中小学班级52个,学生2417名;初中班级26个,学生1306名。全区已有近11000名新居民子女在南湖区中小学就读,并实现了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目标过渡,较好地满足了南湖区辖区内新居民子女的就学需求。

  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新居民子女教育工作,南湖区人民政府于今年上半年专门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即《关于开展2008学年中小学办学水平暨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综合考核的通知》(南教文体[2009]11号)、《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南政发[2009]23号)、《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南政发[2009]58号),以此进一步扶持和规范新居民子女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南湖区还加强协调、派遣和整合等工作力度,全力打造“和谐校园”和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即一是公办派驻。选派公办中小学校长到南湖创业学校任职管理,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办学水平考核评估和“平安校园”、“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文明单位”、绿色学校等活动的创建。二是结对助学。南湖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协助新居民子女学校与附近公办学校结对助学。同时,各学校还自愿攀亲式地组建了互帮互助、连动式的结对学校,从而推动学校上规范、上水平、上台阶。三是共同体发展。通过协调、指导,新居民子女学校均与一所农村学校、一所市区学校建立了共同体,目前各项教育教学课堂展示、管理研讨和校际互访等系列活动已有序展开。

  朱军一副局长在听取了两所学校校长的工作汇报,特别是南湖创业学校方校长关于学校设备添置、队伍建设和特色创建等情况后,指示学校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十分重视学校的安全工作。各学校要加强道路交通、食品卫生、电路消防、楼梯转弯、应急疏散等安全的宣传教育和逃生演练工作。安全工作要做到一年到头,自始至终,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二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力度,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文化、经济待遇和生活质量,稳定教师队伍,减少教师流动中带来的损失。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升办学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口碑,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三是因材施教创特色。要抓住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坚持因材施教,树品牌,创特色,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满足新居民子女就学的新要求,为促进嘉兴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再作新贡献。

来源: 嘉兴新居民网   作者: 南湖区新居民事务局    编辑: 夏一鸣

 相关稿件
·要多关爱新居民子女学校
·新城街道推行互查自查机制 不断提高新居民实有人口管理
·平湖市林埭镇团委为新居民青年送去爱国电影
·嘉善教育局为青川县前进乡小学捐赠教学设备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