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甜蜜而又苦涩的爱恋
2009年9月21日 22:18
朱彝尊词集《静志居琴趣》共收入八十三首爱情词。这些爱情词所抒写的对象是朱彝尊的妻妹冯寿常。冯寿常,字静志。朱彝尊晚年定居梅里(今嘉兴王店)时,在寓所竹垞内建造了“静志居”,以“静志居”命名的作品还有《静志居诗话》,由此可见朱彝尊与小姨子不同寻常的关系。
在探寻《静志居琴趣》整理动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朱彝尊的家世及其人生的几个时期。
朱彝尊的家世可以上溯到明万历十年(1582年),曾祖朱国祚为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祖父朱大竞,曾为云南楚雄府知府。朱家可谓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以后家道中衰,至生父朱茂曙时,“家益贫困,若遇荒年,经常乏食”,特别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朱彝尊十三岁,“浙江大旱,飞蝗蔽天,灾情严重。朱家生活艰难,竟至断炊”。
顺治二年(1645年),朱彝尊十七岁。这年春天,朱彝尊与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之女冯福贞结婚。冯福贞十五岁,其妹冯寿常十岁。“因朱家穷困,无力聘娶”,朱彝尊入赘冯家。
从以上不难看出,朱彝尊家道中衰,家庭贫困,是入赘之主要缘由。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入赘对男子来讲是一件迫不得已、令人尴尬的事。作为“聪慧绝人”、过目成诵、博学多才的朱彝尊这应该是多么无奈。还好,入赘之冯家为书香门第,家庭氛围和谐,朱彝尊定衣食无忧,亦可博览群书。而且,他遇到了妻妹冯寿常,并由此演绎了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恋情,让我们从词集《静志居琴趣》来窥见他心底深处的秘密。
我们还应记住这一年,康熙六年(1667年),朱彝尊三十九岁。也是在这一年,冯寿常因病去世。朱彝尊于是将历年创作的八十三首词整理出来,形成一卷《静志居琴趣》。朱彝尊到寿常去世后才整理这些词,我觉得是为了纪念寿常,祭奠与寿常甜蜜而又苦涩的爱恋。本人试图从词本身来探寻朱彝尊创作并整理此词集之动机。
我们来看《清平乐》: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此词为词集第一首。在词人的第一印象中,寿常是一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惹人怜爱的女孩。我们从“嬉戏”、“两翅蝉云”、“春愁不上眉山”、“生擒蝴蝶花间”这些动作、情态可以看出。寿常仅十二三岁,但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已深烙朱彝尊的心中,引动词人多少情思。而朱彝尊正值弱冠之年,风华正茂,虽已结婚,但毕竟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生活平静但缺少激情。没有爱情的婚姻,看似幸福总隐藏危机。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相识是美好的,它也许是恋情的导火索。
我们再来看:
小小春情先漏泄,爱绾同心结。(《四和香》)
刺绣在深闺,总是愁滋味。方便借人看,不把帘垂地。(《生查子》)
若遣绣鸳鸯,但绣鸳鸯睡。(《生查子》)
这些词句,你会想到什么?“春情”、“绾同心结”、“愁”、“不把帘垂地”,描摹的又是动作与情态。词人可谓心细如发。如果说《清平乐》一词中寿常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词人只是在描画她的美好姿容的话,到《四和香》、《生查子》时,朱彝尊已经体会到寿常对自己的倾慕。“春情”是与心上人的“春情”,与心上人“绾同心结”,为心上人“愁”,为心上人“不把帘垂地”。综观《静志居琴趣》全词,你会发现,朱彝尊与冯寿常的爱恋虽有波折,但始终在逐步推进,逐步发展的。和所有不成功的恋情发展一样,它也经历了从相识相恋到相依相别这几个阶段。
来源:
朱彝尊研究会
作者:
胡兵辉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