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曝书亭 > 原创文学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曝书亭里念竹垞

2009年9月21日 10:36

   
    雨中的曝书亭非常宁静安谧,难见人影。只有细雨绵绵,不停地洗刷着岁月的尘埃,露出那几百年来曾经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无声地迈着步子,走向曾生活于此的庭园主人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年),号竹垞,清初著名文学家兼学者。祖上贵为官宦,曾受到明王朝的恩遇,但至明末家道已中落。清军屠嘉兴时,由城内碧漪坊外逃,数迁其家,最后落脚梅里(今嘉兴王店),时年朱彝尊17岁(1645年)。衰落之家走出来的孩子,多是不易。因生活所迫,为人赘婿;因家庭生计,南北奔走。青年的美好在他身上只是苦痛,这似乎注定了一种悲剧——“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于是,他致力于经史文学的研习,凡书无不披览。又游历南北,所至丛祠荒冢,金石断缺之文,莫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互同异,为文章益奇。50岁那年(1679年)以布衣出仕,得康熙厚遇,度过了一段烟云般的生涯。63岁(1692年)南归故里,专事著述。书上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故乡梅里长水上,有朱彝尊40岁那年(1669年)买地所卜筑的竹垞。1696年67岁的朱彝尊,又构筑曝书亭,因先生又有《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亭名作为园名。园分南北,有茭池、芋坡、桐阶、同心兰砌、青桂岩、绣鸭滩、落帆步诸景。这里有山有水,有竹有花,环境舒适幽雅。其有《题竹垞壁诗》:“买断竹垞将四载,园林新笋未经尝。今来散佚对初夏,忽见抽稍喜欲狂。北市有人酤浊酒,南邻许我借匡床。江村稳卧真堪乐,休说燕云射猎场。”很显然,朱彝尊自己非常喜欢竹垞舒适幽雅的环境,乃至后来以“竹垞”自号,又请孙承泽书额,曹次岳画《竹垞图》长卷,自己作《百字令·索曹次岳画竹垞图》词以记。历来修缮不断,使园得存相传,其中有里人冯登府之辈的相敬之举,也有大学者阮元之类的相惜之举……如今,园中有荷花池一泓萦绕,有娱老轩、潜采堂、曝书亭、六峰亭等错列,疏密有致,古树欹侧,质朴平淡,别具一番江南韵味。
院西侧之潜采堂,乃朱彝尊的藏书处,有八万卷之巨。先生曾以此自慰,“拥书八万卷,足以豪也”。先生一生爱书,到处搜罗,购书不得则抄书。曾因偷抄史馆藏书而被贬官,然他“夺侬七品官”,依然“写我万卷书”。故是对书珍惜有加,所有藏书钤二印于卷首,一为朱文戴笠自身小像,一为白文“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先生在此殚心读书著述,“壮而不学,老著书。一泓端州砚,晨夕心相於”,三百卷的《经义考》、一百卷的《明诗综》、八十卷的《曝书亭集》等赫然而出。康熙帝南巡御赐四大字“研经博物”,当是明证。惜此匾已佚,现堂内所悬之匾由著名学者(也是书家)张宗祥所书。内墙尚嵌有一石碑,摹刻先生全身像一帧,头戴笠帽,布衣芒鞋,神态自若,亲切近人。除此,面对空荡之屋,内心唯有悲伤。我自然不会刻意去寻找那书那物。我分明懂得,这些都如逝水云烟,只能留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
    堂东南即为曝书亭。亭不大,可容十余人起坐,空明无四壁,正是朱彝尊晒书处。“肚中书多久闷,恐霉而曝”,“既曝而藏诸”,大有深意。以日取暖,以书润思,人与书,书与人,不能不使后人深长思之。亭名“曝书亭”,由文学家严绳武所书,笔力挺秀。亭西北两青石柱上镌刻录自杜甫诗、汪楫书、阮元摹的楹联:“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正显此处的蕴涵。亭南修篁吟风,不免诗意在涌动。亭里先生袒腹曝书,恰能表达这一种意境。还有梅里诗人们聚此畅谈唱和,亦自不能分开。
    朱彝尊是梅里诗人的代表。其诗才,早在迁居梅里之际,已为华亭名士王鹿柴赏识,以为“此子将来必以诗名世”。果不其然,后其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南北两大诗人,引领诗坛。但又不限此,出经入史,文与汪婉并驱。词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初三大家,所创之浙西词派与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并峙称雄。
亭外依旧细雨绵绵,书是无法再曝,也无书可曝。书去亭空,唯有怀旧感慨而已,这般的风雅还会依旧吗?
    走在卵石路上,细雨透过枝叶打在伞上,清脆柔和,间或有雨丝随风轻拂脸面,随意而适闲。这种柔美、清丽的意境,撩起缕缕情丝,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这种感觉也是先生的眷眷之情,遂成《鸳鸯湖棹歌》。百首棹歌,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亦诗亦志,亦诗亦歌,把那时的嘉兴写得风光绮丽、地丰物华,令人心向神往。“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温丽,亲切,空灵,令嘉禾之地光彩动人,“鸳湖四百棹歌外,国际歌声入九陔”。
    一代学人已去,但他留下的是一种风采,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先生筑亭于故里,读书著述于斯,又于斯留下了《经义考》、《曝书亭集》等辉煌之作,不仅为文化传薪播火,更为后人留下了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曝书亭。诚如里人冯登府《重修曝书亭记》所言,亭为朱彝尊读书著述之处,“栖魂魄于此,千秋之名,身后之事,胥于一亭焉”。

来源: 朱彝尊研究会   作者: 葛金根    编辑: 吴怡之

 相关稿件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