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自掏腰包让垃圾河道变身水上游园 一张三个小伙伴书写的治水答卷

2014年9月15日 14:32 [ ] [打印]


 


  桃园浜治理前



 

  桃园浜治理后



 


  
  ●秀那河

  桃园浜位于秀洲区王店镇凤珍村桃园里,全长300多米,西接东园楼港,东为断头浜。

  岁月悠悠,河水潺潺。几十年来,桃园浜在无声的时光里见证了一个小村落的历史变迁。虽然在外人看来它是默默无闻的,但对于生长、生活在桃园里的村民来说,它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母亲河”。有一天,孩子们却发现,河水蒙了灰、变了味,再也不愿来到它的身边。

  然而,孩子终究是爱母亲的,在3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被荒置、被冷落、被嫌弃的桃园浜终于从灰头土脸、满目疮痍的现实中走出来,经过近一年的精心装扮,如今水变清了、岸更绿了、景更美了,“江南水乡”再也不是“梦里的水乡”。


  读者沈坤荣来电:

  我今年83岁了,我在桃园浜旁已经生活了60年。从过去到现在,桃园浜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长,这些年来我也算得上是桃园浜变迁的见证人之一。

  很久以前,桃园浜是让人开心的,女人洗衣淘米,男人钓鱼捉虾,孩子玩耍戏水。虽然那时候河边的房屋都很破旧,也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但是人们把屋里屋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桃园浜的环境开始让人忧心:农用药水、生活污水都被排放到河道中,河水越来越浑浊,河中央种菜种树的小岛变成了堆放垃圾的荒地,死猫死狗都被扔弃到这个荒岛上,村民避而远之。

  去年3个热心村民掏钱治理桃园浜,真是做了好事,河水变干净了,还有凉亭让大家休息。现在我每天都去桃园浜散步,看着水清岸美的景象,十分舒心。

  ●水之变

  在盛夏时节,夕阳余晖映射河面,波光粼粼,碧影闪耀。站在河边,可以看鱼翔浅底,望百鸟掠空。沿着木板桥、石板路,目光所及之处,凉亭与绿树相得益彰。千百年来在江南大地上流淌的水墨画卷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位于凤珍村偏僻角落的桃园浜如今就是这般景象。可是,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满目的垃圾、腐坏变质的动物尸体,空气中弥漫着恶臭的气味……沿岸生活的村民经过时都不自觉地皱起眉头,越脏乱越糟蹋,越糟蹋越脏乱,如此恶性循环。作为一条自净能力较差的断头浜,桃园浜每况愈下。

  53岁的村民杨建林打小生活在桃园浜旁,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桃园浜是很大的河,还是沟通外界的主要通道。载满童年记忆的河道怎么能变成这样?杨建林和两位发小开始了他们的“拯救计划”。

  一幅深藏记忆的画面

  水是江南的血液,在江南有了水便有人家。杨建林的家距离桃园浜不到200米,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他,对河边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多年前的一幅画面还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那是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桃园浜东南面的大食堂还在,食堂前面就是河埠头,担水、洗菜、浣衣都在这里。每次农忙后村民三五成群地赶到食堂吃饭,饭后三三两两的小伙伴聚集在河边摸虾、抓鱼、捡螺蛳,大家相互比拼,不玩到尽兴不回家。

  “渴了,喝的是河里的水;热了,就跳进河里洗个澡;累了,就坐在河边发发呆。那时候真的是很热闹。”杨建林说,这段记忆太深刻,以至于后来每每看到毫无人气的桃园浜,都有些落寞。

  在许多当地人眼里,桃园里这个小村落正是因为有了桃园浜才有了生气。“我20多岁嫁到这里来的时候,河中小岛上还有种树、种毛豆的。”凤珍村党支部委员张玉和至今还记得村民划着小船到小岛上忙碌的样子。

  桃园浜是孩童们嬉戏的乐园,是全村生活用水的保证,也是村民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乡里乡亲讨媳妇、出远门、运粮食、卖头猪、买只羊,都是桃园浜的河水来回接送他们,每年数万公斤的稻谷被装上水泥船,从这条水上航线送往镇上。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进城打工的人多了,公路逐渐取代了水路,桃园浜上的水泥船也逐渐没了踪影,环境的变奏曲也在这时候响起。

  一次勇气可嘉的行动

  因为有了自来水,桃园浜再也不是饮用水的来源地了,垃圾被随手扔进河里,病死的家禽随处乱扔,渐渐地,垃圾、水草成为桃园浜的主角。过去河水清澈见底,不用弯腰就可以看见的螺蛳,现在一个也找不到了。

  时间长了,河底的淤泥让河水发黑,随手丢弃的垃圾让河水发臭,就连原本种植树木和农作物的河中小岛也变成荒地,无人问津。亲水的景象再也没有出现,甚至多逗留一会儿也是痛苦。

  “我能不能做点什么?”每天睡觉前杨建林辗转反侧,思考的都是这个问题。去年“五水共治”启动后,杨建林想起家门前的桃园浜,有了付诸行动的勇气,立马找到自己的发小陈全全和李寿昌“共商大计”。

  “他说了之后,我觉得这个想法蛮好的,把这边的环境搞搞好,水质好了对村民也有好处。”陈全全说。捞水草、清淤泥、栽树木、修木桥、建凉亭、搭“钓鱼台”, 到目前为止3人已经花费了25万元。

  万事开头难,如何说服村民是所有努力的起点。桃园浜中央500平方米左右的荒地无人管理,遍地垃圾,但它属于村里11户人家。去年7月一个下大雨的晚上,杨建林挨家挨户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改造计划”,有人很支持,有人很困惑,有人不理解。费了足足4个晚上的口舌,杨建林终于得到这11户人家的理解和支持,租下了这块土地,后来此处建成的凉亭也成为桃园浜上的“点睛之笔”。


  一份真诚而美好的期盼

  如今桃园浜水清岸美了,但和当年相比还少了些人气,多少有点了无生趣。于是,杨建林和伙伴们想起了当年钓鱼摸虾的场景,从水产批发市场里购买了青鱼、草鱼、鲢鱼等品种的鱼苗,投放到桃园浜里。有了鱼游禽戏,这条河重新成为钓鱼乐园。

  眼看着桃园浜一点一滴在变化,村民都十分欣喜。杨建林给这个占地40亩左右的地方取名“桃花源”,希望桃园浜的“桃花源”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般美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每天傍晚,“桃花源”就是村民们休闲的乐园,散步的、聊天的、钓鱼的……“每天要到那里聊天,别看我年纪大了,还很关心国家大事,不聊到8点不回家。”沈坤荣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好几十名村民在“桃花源”游玩,有当年的热闹气氛。

  环境治理有了成绩,3个伙伴都希望桃园浜越搞越好,“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会注意了,垃圾也不会随地乱扔,都会自觉地扔进家门口的绿色垃圾桶。”杨建林说,他们再也不想看到黑臭河了。

  未来,这些热心村民还计划在桃园浜附近建一个文化休闲广场,增设健身器材,供村民跳舞健身;栽种更多的桃树,让桃园里这个地方更加名副其实。

  ●记感悟

  在许多人的认识里,“江南”后面跟着的就是“水乡”二字,江南的方言像水一样软,江南的女人像水一样柔,江南的性格像水一样清。没有清澈灵动的水,“江南”还是“江南”吗?

  桃园浜是江南水乡万千河流的一个小支流,值得欣喜的是,因为村民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它没有被遗忘。如今它的治理已经初现成效,但河道清理容易保洁难,治水打攻坚战容易打持久战难。治水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人的事,它需要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否则黑河、臭河、垃圾河的灾难还将“卷土重来”。

  在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建林黝黑的皮肤,仿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他说自己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桃园浜上。热心村民的爱乡、爱水之心溢于言表,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将随着潺潺流水流进历史的长河中。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晚报记者 余悦 通讯员 王玲艳 制图 张利昌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科技治污有了“机器人”
·围绕“两美”建设,“五水共治”全市再动员
·嘉兴市“五水共治”工作现场推进会昨在秀洲举行
·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王江泾镇召开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