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存栏量锐减数百万头,拆除违章棚舍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生猪养殖业大刀阔斧变革的背后,数以万计的嘉兴农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告别了多年来赖以生存的生猪养殖业,拆违减量之后,养殖户路在何方?
“必须转变思路,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转产转业。”这是家住南湖区新丰镇民丰村的仲培荣、沈明珠夫妇坚定的回答。去年,他们积极响应禁养区违章猪舍拆除行动,一举拆除了家里近900平方米的猪舍。不养猪了干什么?一系列扶持转产转业的政策让他们坚定了转产转业的决心。
“拆除了猪舍有转产转业补助,租赁经营流转土地有一次性租金补助,大棚有设施补助,转产从事藏红花种植还有一次性种苗补助……”仲培荣告诉记者,去年,他们一共获得了13万元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补助,在资金支持与镇村两级的帮助下,他们投入近90万元,流转土地60.5亩,办起了当地首家家庭农场,以藏红花为主打产品。
“去年,试种的藏红花亩产花丝七八百克,按当时的行情,一亩价格2万多元,再加上藏红花球茎的收入8万多元,一年下来,16亩藏红花毛收入就有40多万元,再加上轮作的甜瓜、生姜、水稻的几万元收入……”掰着指头清点转型第一年的收成,仲培荣高兴地说,“种藏红花风险小,效益也不比养猪差。转型这一步,我们算是走对了。”
从养殖业到种植业,从规模养猪户到家庭农场主,在就地转型的探索中,以政策为支撑,仲培荣夫妇蹚出了一条创业之路。随着养殖业转型升级的节奏日益加快,“转产有出路、转业有技能”成为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诉求。“院市合作”是海宁市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今年4月,通过海宁市农经部门的牵线搭桥,海宁市广大转型农民、种植大户与省农科院的专家开始了“亲密接触”。
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尝到了“院市合作”的第一口甜头。走进该公司位于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的蔬菜基地,村道两边碧绿的菜畦与蔬菜大棚绵延800多亩。“就在前两年,这片农田里还布满了私搭乱建的猪棚。”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负责人葛明初介绍道,在告别养殖业,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同时,养殖户也在基地里实现了就地转业。
种粮种菜、散养生猪是先锋村数百户农户几十年来的生产习惯。拆违减量拆散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也拆出了蔬菜基地发展的空间;“院市合作”则通过技术指导与人员培训的模式,让规模化农业产出了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民盈”蔬菜基地,经过农技专家的技能培训,平均年龄55岁的150多户养殖户掌握了一定的蔬菜种植技能,在基地打工的平均月收入达到了2000元以上。
依靠着政策扶持与各级各部门的牵线搭桥,越来越多的嘉兴农民做出了新的尝试。在平湖林埭,三峡移民刘凯实现了从养殖户到品牌餐饮店老板的“华丽转身”;在海宁斜桥,名噪一时的养猪大户郁国明一连关停了自家的两个规模养猪场,转而在江苏省南通市投资4000万元开办生态养殖场,实现了“走出去养殖”;在嘉善姚庄等地,“猪棚变菇棚”更是成了昔日养殖大村里一道崭新的风景线……养殖户转产转业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在挑战面前,嘉兴农民算清生态账、算好经济账,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