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啄木鸟”行动:掀起嘉兴文明创建“全民参与”潮

2014年8月15日 08:43 [ ] [打印]

  “西丽桥往西的老制药厂位置,围墙边大门没有关闭,有大量垃圾乱堆放,已经满溢到路上了。”“甪里街上几个井盖已经破损翘起,有关部门要赶紧来管一管!”“禾兴南路和杨柳湾路交叉口,交通警示牌有重叠现象,影响到过往车辆行驶。”……40多岁的嘉兴市民夏政开着一家杂货店,隔三差五地巡走在嘉兴这座城市“找茬”,这已经成为他和妻子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都是城市‘啄木鸟’,我们都爱自己的家园,所以更要为她及时‘挑刺’,让她变得更加美好。”在“啄木鸟”志愿者夏政夫妇看来,利用闲暇时间,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再自然不过。

  乱设摊点、乱倒垃圾、乱贴乱画、绿化被毁、井盖破损……日常生活中,看到身边存在影响城市运行安全和问题的现象,随手发一条微信、拍一张照片、打一个电话,通过“嘉兴市区环境卫生曝光台”、彩信平台或“最美嘉兴·微动全城”官方微信平台,对城市问题进行举报,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少禾城市民的生活习惯。

  去年3月,嘉兴市文明办、市城管办联合相关部门面向广大市民征集城市“啄木鸟”志愿者,号召大家身体力行开展“啄木鸟”行动,为城市发展“挑刺”,替城市管理“找茬”。据市城管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首批44人的“啄木鸟”志愿者队伍开始,如今,嘉兴市城市“啄木鸟”志愿者人数已达1000多人,在这些热心市民的参与下,已经有4500多个涉及城市文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夏政夫妇是首批加入“啄木鸟”志愿者队伍的,每次,他们都会抽上半天时间,认真为自己所在的这个城市“挑刺”。由于兼着医院的护工,在和护工朋友们交流时,夏政经常会分享自己参加“啄木鸟”行动的感受。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不少护工朋友也相继成为“啄木鸟”志愿者。“一个人只能为城市尽一份力,一群人就能为城市尽更多力。”基于这样的想法,今年开始,夏政夫妇无论跑到那里,身边总会携带“啄木鸟”行动的资料,分发给周边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像夏政夫妇这样,不断传递精神薪火的还有很多人。出租车司机王德文,来到这个城市生活已经有15个年头,见证这个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见证着这个城市在形象和品位提升上的决心和魄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窗口服务行业的一员,他默默成为城市文明的守护者。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家人、同事都踊跃参与到了“啄木鸟”行动中来。

  在嘉兴,作为城市管理体制外的有效补充力量,城市“啄木鸟”志愿者队伍不设准入门槛,凡关心城市发展、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均可参与其中。从10多岁的学生到80多岁的老人,从农村居民到企业白领,从基层社区的普通保安到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这支“啄木鸟”志愿者队伍正越来越壮大,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群众检阅大军、城市文明提升的社会参与先锋、城市文明精神的大众传播力量。

  而我市也通过“啄木鸟”行动管理系统、“嘉兴市区环境卫生曝光台”等,对市民发现的城市问题及时处理、有效解决,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很多时候,才反映过去没几天,就解决了!”对于“啄木鸟”志愿者们来说,相关责任部门的积极回应,也让他们收获了继续前行的强劲动力。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杨 茜       编辑: 林越琪

 相关稿件
·秀洲区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肖培生市长到秀洲视察农贸市场文明城市迎检工作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迎检进入"百米冲刺阶段" 全城总动员共“补短板”
·肖培生来秀洲区督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