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路的棚子都不见了!”拐进社区里的小商业街,桃源新邨二期居民老潘不禁眼前一亮。上周,桃源新邨社区开展了针对占道经营现象的集中整治行动,仅用了4天时间,社区内10多户违规占道经营商铺全部完成整改。
街面拆违整治往往是社区治理中一本“难念的经”,作为一个介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之间的过渡型社区,集中了1300多户居民的桃源新邨何以能够破解种种难题?日前,记者走进桃源新邨,一探究竟。
“内+外”,激发社区组织创造力
“这几年,我们社区卫生费收缴率都是100%。”桃源新邨管委会主任赵泉林自豪地说。1300多户居民几乎全部是通过农房集聚改造迁入,农民以前从来没有缴纳卫生费习惯,为什么搬进新社区之后,大家会迅速形成这一自觉呢?
“社区管委会、片长、楼长管理‘给力’,这钱我们才交得服气。”桃源新邨一期居民任师傅告诉记者,第一批居民刚搬进来时,乱堆放、乱晾晒、乱种菜、乱生煤炉、乱小便等“五乱”现象十分突出,第一次收缴卫生费,几百户居民几乎没有一户愿意出这个钱。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随着置换农户不断入住,2010年,社区党总支和社区管委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居民议事会的“1+3”管理架构初步形成,居民自治组织运转上了轨道,社区环境出现了较大改善,开始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
去年,桃源新邨社区完成了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转型,全部居民楼被划分成4个网格,每个网格确定1名由居民推选、管委会认可的片长,每幢楼、每个楼道推选出1名楼长和楼道长,社区干部、巡查员、保洁员等纳入网格。居民“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对外部力量的借用让桃源新邨社区组织服务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居民的户口还在原来村里,针对他们的早晚稻收割期间的晒场和计生管理等问题,社区管委会与各行政村开展了结对共建,解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难题。此外,去年,桃源新邨在姚庄各村(社区)中首先引进了“96345”服务热线,以市场化方式解决社区居民生活中各类维修难的问题。
“硬+软”,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
桃源新邨社区通过农房集聚改造形成,1300多户居民来自8个行政村,大多数居民在搬迁进社区之前都互不相识。怎样把背景各不相同的数千名居民整合为一个社区共同体?“丰富文化菜单,增强社区认同张力”是桃源新邨的答案。
要唱戏,先搭台。从2010年社区草创开始,文化设施的建设始终是硬件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走进桃源新邨社区,最显眼的建筑当属2557平方米的社区文化礼堂,这个省级文化礼堂整合了多项文体服务功能:老年活动室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的活动休闲场所;道德讲堂定期开办重阳敬老礼、端午民俗礼等礼仪活动;还有图书馆、民俗馆、家宴中心随时满足居民的文化需要……今年初以来,社区文化礼堂已承办了农民画培训班、就业招聘会等活动10多场。
两年一次的“社区邻里节”是桃源新邨的一块文化招牌,文艺演出、拔河比赛、即兴演讲……迄今为止的两届“邻里节”各项活动共有1.5万余人次参与,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过去素不相识的新邻居们迅速地熟悉起来。
社区文化需要一个载体。4年多来,免费分发给住户的《桃源新生活》季刊,成为居民们茶余饭后最爱的读物。桃源新邨的网络博客浏览量也达到17000余次。
“党员+志愿者”,发挥社区治理先锋力
桃源新邨晚上哪里最热闹?除了文化礼堂,居民们最爱去的地方当属党群连心室。自去年在楼道小组长家中轮流开办党群连心室以来,这个平台成为社区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的大本营。据统计,一年多来,以党群连心室为平台,社区召开各种形式的党员议事会数十场,解决各类问题200多个。
党员始终是社区的一面旗帜。目前桃源新邨的109名党员划分为公益性岗位支部、个私支部、老党员支部等7个特色支部,通过支部间竞赛的方式激励广大党员比贡献、践承诺。在基层党员的带动下,社区组建起了环境卫生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知识宣传员、群众工作服务员及矛盾纠纷协调员等5支志愿者队伍,在卫生保洁、绿化整治、治安巡逻、便民服务、文体活动方面发挥着积极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