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力争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观音桥村自主“造血”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2014年7月15日 08:26 [ ] [打印]

    人物名片:陈觉根,新塍镇观音桥村党委书记,当地村民口中的“引路人”,在他的推动下,该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凝心聚力争项目惠民生办实事,千方百计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农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观音桥村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面临着无限机遇,也遇到了诸多阻力。观音桥村党委书记陈觉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力争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带动村民“抱团”发展,破解制约难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鼓起了农民们的腰包。

  

  “陈书记,你有时间抽空来看看,朱家汇这里正在施工的小农水渠道出现了漏水的情况。”7月8日上午,陈觉根接到村民黄海明的电话,在简单了解情况后,陈觉根便会同村干部以及施工人员赶到现场。施工人员检查后解释说,因前期梅雨季节赶工导致了水泥在粉砌中出现了缝隙,接下来将尽快解决。

  “只有基础设施做好了,才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这个观点一直印在陈觉根的脑海中。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理念,观音桥村村委会在项目资金上采取“争一点、欠一点、筹一点”等多个一点的方法,先后投资了2000余万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现如今,观音桥村全长50多公里通组道路全部硬化完毕,惠及25个村民小组。在饱受往年洪灾的痛楚后,观音桥村加高加固了万米圩堤,浇筑了约2000米的砼堤岸和防水墙,建造了115只永久性落河缺,新建或改建了11座排涝闸站,为全村筑起了坚固的防洪堡垒,去年“菲特”台风期间,全村安然无恙。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陈觉根认真思索如何进一步壮大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将之作为努力探索和开拓的目标。

  观音桥村村民陈金根是“造血”受益者之一。他从事水产养殖十多年,目前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0多亩。他告诉记者,早前,在充分了解水产养殖户意愿后,陈觉根向区农经部门申报了“鱼塘改造”项目,并依托便捷的交通、坚固的防洪系统和高效的农业设施,努力将改造后的鱼塘打造成观音桥村自身“造血”的平台之一。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陈觉根一直敢为人先。他鼓励农户跳出传统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引导水产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再通过合作社的统一运作,在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形成抱团经营模式,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有效促进当地水产养殖由规模化向精品化方向转型升级。此外,观音桥村还建成了800余亩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依托这个“造血”大平台,观音桥村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这些年,自主“造血”让观音桥村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小蔬菜种出了大别墅”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村干部有所担忧,才能让老百姓高枕无忧”,陈觉根始终牢记这句话,助推农业转型、帮助农民致富就是实践的缩影。这位“引路人”表示,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就是多为群众办实事。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多年来,他坚持走进农户听意见、深入田头解难题,以实际行动在当地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张帅 通讯员 吴利君 朱琴燕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秀洲区新增一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
·秀洲区王江泾镇:湿地农业 荷花争艳
·现代湿地农业吸引大批人才“回流” 本地80后承包鱼塘种莲藕
·科技含量高 技术适用性强 24个项目入选秀洲2013年度农业科技推广奖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