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村一条1800米长的河道两岸筑起了堤岸。6月27日下午,一辆挖掘机的长臂在河岸与河底之间往返,将一斗斗河泥挖出来堆在原来低矮的河堤之上。
“这条河的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2006年的时候对这条河进行过清淤,从今年6月初开始的清淤情况看,河底积淤不是很严重。”田青村党支部书记凌荣根说,“结合清淤工作,我们适度挖掘河底硬泥,对两岸圩堤进行加高加宽加固,同时增加了河道蓄洪和行洪能力。”
在挖掘机作业现场,两名身穿救生衣的保洁员将河面杂草打捞并装进保洁船。“村里5公里长的内河河道每天都要清理一遍。”凌荣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河里的浮萍开始增多,所以加强了河道保洁的力度,决不让前期的河道清淤工作“打水漂”。
与田青村河道不同,许多集镇上的市河污染源更加多元,治理难度更大。“这条河原来的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河底淤泥等,治理起来需要调动更多的力量。”田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史胜明说,“在对850米的河道清淤之前,打捞了32条沉船以及河面、河岸的垃圾,并将河道清淤与两岸喷水织机管网建设同步进行。”
在肖家湾东北侧的河面上有一条白色的管道。“这是两岸喷水织机户自发建设的一条临时管道,用于喷水织机的废水收集。”史胜明说,现在周边的居民都很支持“清三河”工作,卫生习惯都改善了很多,保护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居民们的共识,这或许是“清三河”工作真正的效益所在。
“清三河”工作改变的不仅是垃圾河、黑河、臭河,也改变着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古塘村村民王洪水和陈建伟两家之间杂草丛生的弄堂变成了一条平坦的通道,在该村推行“家庭责任田”制度之后,全民参与“五水共治”,村容也得到显著改善。“房前屋后的‘责任田’实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村委会每月对家庭卫生进行评选并予以公示。”古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明说,“清三河”光靠政府不行,还需要村民的直接参与,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保持“清三河”的工作成效。
记者从区治水办了解到,截至目前,秀洲区垃圾河已开工治理176条,占比100%;黑河、臭河开工治理139条,占比81.8%。已完成整治“三河”196条共308公里,其中垃圾河141条,完成长度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4%;黑河、臭河55条,完成长度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3%。
“‘清三河’,清是手段,只要措施得力,短期内就能出成效,但更加关键的是巩固治理成效,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四位一体’的保洁工作,同时逐步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引导全民参与,维护好自己的家园,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区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