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您好,我们是某新开盘的楼盘,目前正有优惠活动,请问您有意向吗?”“李女士,这里是某健身会所,请问您需要办理一张会员卡吗?”……生活中不少市民都接到过类似的推销电话或短信,对方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一清二楚。
其实,除了电话号码和姓名,许多人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也都有可能被人为地买卖。昨天,秀洲区首例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在秀洲法院公开宣判。据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截至目前,嘉兴市范围内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数量最多的一起案件。
被公安机关抓获时,尹某随身携带的两个U盘里竟然存储了多达820余万条的公民个人信息,从个人姓名、电话号码到家庭住址、银行卡号,都被囊括其中。而经过公安机关的反复抽样检测,这些信息几乎完全真实。
据尹某交代,自己之所以有这些信息,是为了“工作方便”。今年30岁的尹某自己开过公司,做过市场经理,被抓获前在嘉兴市某房地产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主要负责销售二手房。从2011年开始,尹某就陆续在网络上搜集、购买各种个人信息,最初买回的是一些企业的法人代表的信息。
担任销售经理,尹某每个季度要完成900万元的销售额。为了能完成任务,尹某开始大规模地上网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范围也逐步扩大,不仅涵盖了嘉兴五县两区的银行、房地产、小区业主、车主,甚至还包括不少外地居民的个人信息。
“原本打算利用这些号码多推销些房子的,没想到会触犯法律。”尹某说,当初自己就是看到身边的同行这样操作,自己才加入其中,只是觉得这样获取信息既便捷又便宜。为了方便自己“开拓业务”,尹某还将自己买到的个人信息按照“质量高低”进行分类,对他来说,一些企业家、车主、做小生意的人显然比普通人“更有用”。
不过尹某坦言,这些号码对于自己的销售工作并没有太大帮助。为了“回本”,尹某又将自己从网上买回的信息转卖给同事、同行,从中赚取差价,一共赚取了6000多元。而尹某表示,购买这820余万条的信息,他前前后后只花费了几千元。“有时候一两百块钱就能买回一两百万条的信息,卖家还会送一些。”尹某说。
“这些信息被买卖,对公民个人生活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经常接到一些骚扰电话或者短信是一方面,这些信息中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极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秀洲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陈晓虹说。
由于以购买、收集、交换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达820余万条,情节严重,经秀洲法院公开审理,被告人尹某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听到宣判后,尹某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做好工作没有捷径,更不能走旁门左道,给别人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也希望同行能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