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澄溪村700米油车港市河“喝”上了久违的活水,圩区外的清水“哗哗”地从市河水闸底部一根直径60厘米的引水管灌入圩内河道,靠近引水关口的河水颜色慢慢变浅。
“这个水闸很久没见它开过了,虽然能够挡住吹东南风时漂过来的水草,但是圩区内的市河也流不动了,水质就一天天变差了。”家住闸站边的毛阿姨说。
“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圩区周围建有高标准的圩堤、护岸和水闸、排涝站等设施,能在洪水来时有效地挡住高水位的袭击,并将内部的涝水排出,充分保障了圩区内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圩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秀洲区北部的几个乡镇,由于地势低洼,闸门长期关闭,导致圩区内部水体流动减少,时间一长就产生了水质变坏甚至发黑发臭的现象,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由于圩区内外存在水位差,巨大的水压导致水闸无法正常开闭。”油车港镇水利农机站站长钱金福说,该镇17片圩区的水闸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随着“清三河”工作的深入开展,采取措施进行水体置换变得日益紧迫。
流水不腐。为加快圩区内水体流通,改善河道水质,油车港镇尝试利用引水管,人工对河道进行水体置换。“相当于开了一条可以控制的水渠,根据河道需要适时开闭。”据钱金福介绍,引水管设置了拍门,当需要时,拉开拍门,从引水管将圩外清水引入圩内河道,待清水流转内部河道后,再通过下游排涝泵站将河水排到圩外,进行水体置换。
“除了澄溪村,在上睦圩区的下睦港也采取了相同方式的试点,如果试点效果理想,将进一步推广。”钱金福表示。
记者从区水利局相关部门了解到,考虑到秀洲水系上下游落差不明显以及运行成本等因素,利用引水管进行圩内活水的方式比较适合小范围的河道水体置换。
“试点工作迈出了圩内活水的第一步,是对圩内河道水体置换的积极探索。”据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秀洲区正在研究扩大圩区内水域面积,通过沟通水系加快圩内水体流动,增强水体循环的试点方案,同时继续对河道进行大面积清淤,疏浚河床,增大水体容量,减少底泥污染,提高各类河道的水体流动性,变死水为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