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翠绿的果实缀满了梨树枝头,不时可见散养的雄鸡闲步其中。头顶着烈日,八联村种植户潘进明在梨树园里修枝减叶。
“这几年梨的行情一直比较稳定,每亩产值在六七千块钱,但是扣去投入品、用人、销售等成本,每亩的利润也就一二千块钱。”潘进明承包了320亩梨树园,为了增加收入,他动起了如何利用梨树生长周期和树下空间的脑筋,“冬季、早春是梨树的休眠期,我就利用梨园的地面空间散养优质的土鸡,但是梨花开时和刚结果时一定要控制鸡的密度,不然果子都要被啄完了。”
潘进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年养10000只左右的土鸡,梨园的产值可以增加30%,效益可以多出20%,散养的土鸡价格要比养鸡场的卖得起。
“这单单是销售的钱,还能节省一笔间接成本。”潘进明说,梨树园的虫、草可以成为土鸡的食物,这样减少了药剂的使用,养鸡成本也降低了,同时,鸡粪又能代替部分肥料,化肥成本也减少了。
和潘进明一样,太平桥村的朱志明也玩转了树下空间和轮作时间。“上半年种葡萄,等葡萄叶落完,11月份就种下藏红花,培养藏红花球茎,这种模式已经在西湖村成功了,今年要在这里推广。”朱志明的葡萄园里已经长出一株株嫩苗,“这种模式主要利用了葡萄休眠期与藏红花茎生长期之间的时间差,保持土地的持续利用。”
据朱志明测算,葡萄园套种藏红花每年可以亩产藏红花球茎500斤,利润在1万元左右,再加上葡萄每年约1万元的效益,这块地的效益就翻番了。
为缓解生产资金回笼慢、生产用地紧缺等苗木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一种利用时间连续性与空间多层次性的“林—苗”模式也在新塍镇推广普及。
“该模式按照苗木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层次种植,既能充分利用光、气、热、肥等自然资源,也能利用不同品种苗木的共生关系,在单位面积上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农业产量。”据秀洲区农经局林特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按苗木一般生产周期5年计算,同等条件下立体栽培苗圃的经济效益是普通栽培的3.2倍,增强了苗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林—禽”、“林—药”、“林—苗”等种种“林下经济”模式,提供了农业多元化组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其背后则是广大农户对如何充分利用空间、时间、技术提升农业高效产出的智慧结晶与实践探索。
“增收新路子不仅要敢想,还要敢做。”潘进明说,多种多得是一条祖训,他要利用冬季的时间差往地底下发展,种植市场对路、季节适应的品种,把梨树园资源用足用活。同样,朱志明准备进一步拓展“林—药”模式的内容,“现在正跟科研院所合作试种贝母,再拓宽林下经济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