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针对性地推出“六就(求)”服务 天星社区创新新居民融入社区模式

2014年5月19日 09:18 [ ] [打印]

   “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可了解就业信息,找到想要的岗位,太方便啦!”家住天星社区的新居民小章乐呵呵地说,“之前一直在家带孩子,也没空出门找工作。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这不正好看到这里的招聘信息,太方便了。”

  小章所说的就是天星社区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安装的大型就业信息显示器,它与区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联网。居民不出社区,只要在家门口就可了解就业信息,找到想要的岗位。据了解,天星社区根据新居民从事的行业、职业不同,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六就(求)”服务。即“新居民就业”、“新居民子女就学”、“患病新居民就医”、“困难新居民求助”、“新居民文化求乐”、“新居民代表求策”等六个方面的服务。

  据悉,天星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目前,常住户数684户,常住人口为3573人,新居民人数约为8600人,新居民人数比例较高,如何破处户籍、身份限制,如何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为新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将新居民工作真正纳入到社区工作中去,一直是天星社区工作中的重点。

  为丰富社区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新居民融入当地习俗和文化,社区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广泛开展“百姓大舞台”、“送戏下乡”、“百场电影进社区”、独幕滑稽戏专场演出、书法家送春联、红歌演唱比赛、包粽子比赛、剥菱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在“体验民间习俗,共品江南文化”清明节共做青团子活动中,新居民们品团子、听文化,在传统节日里过得有滋有味。在建党九十周年的红歌演唱比赛中,新居民张少海代表社区参加了区里举办的红歌演唱比赛并获得了好成绩。而每天一早一晚的太极拳、跳排舞更是社区新居民乐于参与的健身项目。

  子女就学一直是新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能让孩子入读当地的公办学校,一直是很多新居民的愿望。天星社区在每学期开学前提早开展新居民子女就学摸底统计,以便各学校提早统筹做好安排,尽最大限度满足社区新居民子女就学的需求。在每年暑假社区还开展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吸引了很多新居民子女的参与。新居民书法家李新中还开设了书法培训班,从怎样握笔到如何运笔等初级知识起步,为新居民孩子开启书法艺术之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星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力量,为有困难的新居民提供帮助。从2011年5月开始,社区就与镇新居民事务所联合开设了新居民慈善爱心站。通过这个爱心载体,吸纳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已经发放各类爱心物品达11000多件,价值达58万余元,包括食用油、大米、衣物、学习用品等。社区还在格兰春天商业街设置了新居民志愿服务点,为新居民提供计生、维权、就业等电话咨询服务。此外,社区每年安排开展与新安国际、朝聚眼科医院志愿者结对服务,来小区门口开设义诊活动,方便小区新老居民就医。

  “社区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人性化服务,不断增进新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识,加快他们对城镇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融入,激发他们热爱第二故乡的情怀。”天星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寿良表示,“希望可以让新居民达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我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这样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感。”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盛任 吴雅芳 周巧妹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新居民共享文化大餐 秀洲区首届新居民文化艺术节开幕
·秀洲区完善新居民议事委员制度
·【走街串乡】生态农业初显规模 新塍新居民孟建升不做白领种樱桃
·服务新居民 践行群众路线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