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这泥鳅多活络!” 日前,新塍镇禾晟生态农场负责人王浩生捞起一网足有2公斤重的泥鳅苗说,“泥鳅养在水稻田里,收益更加好,而且水塘也一点不浪费。”据了解,该农场现有养殖基地五十余亩,繁殖培育场地十五亩,年产泥鳅水花苗上亿尾,不仅对外销售各种规格泥鳅苗种,而且提供售后苗种培育技术指导。
“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杀灭稻田害虫,同时泥鳅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实现水体清洁、增产增效的双重效益。”区水产站有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这水底下的甲鱼多着呢,雄甲鱼密度在每亩50只左右,雌甲鱼每亩也有20只左右。”王江泾镇忠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忠保指着眼前这片50亩稻鳖共生田地说,收完水稻再收甲鱼,不仅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而且每亩田还能增收1000多元。
据了解,自从在北部低洼水田推行水生种养模式之后,秀洲区渔业生产又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低洼水田为渔业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解决了渔业空间挤压与生态渔业推进的矛盾。
“循环种养体现的是互补共生的理念,发挥了水生动植物的互补优势,利用农作物消化鱼类排泄物,鱼类又以害虫为食,实现洁水、保粮、增效的目的。”据王江泾镇农技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王江泾镇实行稻鱼、稻鳅、稻鳖、藕鱼、藕鳖等共生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的面积达到630亩,结合北部湿地特点,还将推广水生蔬菜的种植,进一步提升亩产效益。
近年来,秀洲区通过创新渔业洁水循环种养模式的新型农作制度,在莲藕、南湖菱和水稻等水生作物种植区适当套养泥鳅、黑鱼、甲鱼和彩鲤等特种水产养殖品种,推广“稻(藕)+泥鳅”、“稻(藕)+黑鱼”模式,“稻(藕)+鳖”等种养结合技术,在优化全区渔业品种结构的同时,有效解决了湿地农业发展生产难题,实现了经济、生态双重效益。
“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能够有效控制渔业养殖的自身污染,臭肥水有了新归属,烂水田也因作物重新披上了绿装,有效增强了水域生态修复能力,恢复渔业资源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达到以鱼洁水、以鱼养水的目的。”据区农经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秀洲区将推广湿地种养结合洁水治水面积8000亩,以治水转型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