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是康复,康复是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迫切需求。秀洲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以发放慈善捐赠的轮椅等器材为主,直到21世纪初期,提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以来,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得以普遍推广。
2005年初,秀洲区残联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根据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和服务能力的实际情况,会同区有关部门创新开展“十五分钟康复圈”建设工作,从社区康复指导站到残疾人家庭,让至少80%以上的残疾人在15分钟内能够就近、就地、就便地得到康复服务。
“十五分钟康复圈”的实施,为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创新实践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解放了残疾人家属的生产力,也为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打下了基础。2006年,秀洲区残联“十五分钟康复圈”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并在全省残联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据了解,秀洲区切实做到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有场地办事、有人员办事、有经费办事、有制度办事”,并在2010年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在基本实现“十五分钟康复圈”建设和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后,2011年5月,秀洲区开展“三百”家庭康复工作,即百户家庭康复点“五进”(即康复医疗进家庭、康复服务进家庭、康复知识进家庭、康复器材进家庭、无障碍进家庭)活动、百名扶残助残志愿者“送三心”(送爱心、送关心、送贴心)活动、百户家庭无障碍改造活动。家庭康复工作的开展,创新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了广大残疾人和群众的好评。
社区康复基础在社区,落脚点在家庭,技术支撑在机构,2011年5月,秀洲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正式启用,填补了秀洲区机构康复的空白,并与卫生部门紧密合作,成功开设了成人康复科和儿童康复科。
康复中心自成立以来,改变以往传统康复方式为现代化康复,重点发展特色康复,成立了嘉兴市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基地。基地为全市唯一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并成功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理念——引导式教育,2013年末,中心共接纳来自嘉兴市范围内的脑瘫儿童和运动发育迟缓儿童80余名。其中有2名儿童经治愈康复后可入学就读,有3名运动发育迟缓的小龄儿童已完全康复。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接待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副主席吕世明,时任副省长陈加元等多位领导的视察,并得到充分肯定,张海迪还亲自为基地题词:“让我们永远爱残疾孩子,将爱心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与此同时,远程智慧康复训练中心也应运而生。该中心与嘉兴市二院康复医学中心合作,成立了成人肢体康复中心,并引进高科技科研产品——远程智慧康复训练系统。2012年5月,秀洲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远程智慧康复服务工作,探索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新模式,使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的专业康复服务,得以填补居家康复服务空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区已有25名脑卒中患者在家中使用该系统享受零距离专业康复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创新实践和康复服务,使用远程智慧康复系统的患者普遍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范围加大,力度增强。通过评估,患者康复显效率达75%,有效率达25%,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充分肯定。同时,通过组织有明显康复成效的患者建立远程康复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各类康复培训班和下基层时进行现身说法,给残疾人带去康复的希望,给残疾家庭增加康复的信心,积极营造珍爱生命、健康向上的幸福和谐氛围。
□图片由秀洲区残联提供
打造秀洲区残疾人
庇护工疗温暖之家
近日,秀洲区残联发出爱心贴士,诚邀社会爱心企业免费进秀洲区残疾人庇护工疗站设立加工车间,将适合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生产的某一道简单手工劳动或生产程序(产品及加工过程安全、对人和环境无毒无害)放到该车间,安排并管理残疾人从事简单生产劳动,让残疾人在工疗活动中得到康复和照料,逐步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据了解,秀洲区残疾人庇护工疗站位于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集镇(秀洲区康安医院内),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与此同时,区残联将协助企业建立庇护工疗机构,该机构享受与福利企业同等待遇,即每安置一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企业增值税3.5万元,企业给残疾职工购买职工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发放不低于嘉兴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此外,区残联帮助联系周边具备劳动能力的轻度残疾人,由企业决定是否录用。区残联还给予庇护工疗机构一定的开办费补助,适当配备康复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