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片《电子情书》里,梅格·瑞恩饰演的女主角经营着一家儿童书店“街角”,受到一家连锁书店大卖场的冲击,尽管前者口碑极佳,居民也纷纷表示支持,但购书人仍然难以抵挡后者的超低折扣和免费咖啡的诱惑,女主角最终关门大吉,改行当了儿童作家。
想起这部影片,是因为近日有两则关于书店的新闻:一是三联书店将打造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4月18日起试营业;二是BBC近日搜集了一组“世界上最美丽的书店”,南京市由防空洞改建的先锋书店榜上有名。这两则新闻,都令人眼前一亮,随后心里又有点不是滋味。
看看第一则新闻后面的跟帖,网友几乎都在叫好,纷纷表示“如果我在北京一定会去光顾”,或感叹“我身边什么时候才有这种书店”。然而,实体书店的生存越来越艰难,赢得了口碑、输给了市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原因并不是人们不再爱看书、不再爱逛书店了。只是,现在很多读者,即便在实体书店逛很久,最终还是回去网购——这事儿怪不得读者,完全是市场的选择;因此,要想让一家实体书店存活下去,光靠口碑、靠拥趸们“自我牺牲”式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实体书店特别是独立书店,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台湾的诚品书店,1989年开业至今,已经有40多家连锁店,并且24小时不打烊;再比如与先锋书店一同被列入“最美”的意大利米兰市的Corso Como,把书店、画廊、商店、咖啡厅甚至酒店慢慢汇聚成一个完全以时尚品位为依归的视觉体验。事实上,现在多数独立书店的经营者都在想办法搞“多种经营”,卖咖啡,卖纪念品等等,而北京这家三联书店也将与楼上的咖啡厅合作,走“综合性经营”的路子。
一家有文化的书店活不下去,或许并不是因为所在的城市没有文化,而是因为书店本身缺乏变革的意识——要么端着架子放不下来,要么有所凭恃不思求变。读书这件事,早已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不是非沐浴焚香正襟危坐不可了。书店已然步下神坛,图书可以打折,可以促销,可以搭配饮料一起卖,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城市需要书店,不仅因为书店给城市气质添分,而且因为市民在精神上对书店有需求。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捷、方便和低价,但网络取代不了一家好书店给予读者的精神抚慰。一位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说:“独立书店不仅仅是读者买书的地方,更应是喜欢书的小众群体交往聚会的公共空间。”这是独立书店的理念,其他实体书店也不妨沿着类似的方向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