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教育部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人才是多元的,选拔方式也应多样化。现行高考制度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显然不合理,难以全面反映广大考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此,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现在教育部拟推行学术、技能两类高考,实际上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延伸。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分析,对现有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一二本院校实行学术型人才高考,三本院校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设想固然很好,但对于一名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来说,恐怕还不能清晰找准职业定位,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尤其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一些考生和家长对从事技能型工作有天然的抵触情绪。因此,实行分类高考之后,很可能出现“学术型高考火爆、技能型高考遇冷”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需要政策设计上周密考量。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高职和普通高考分开招录的试点省份,大多规定“参加高职招考,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高职院校先行招考看似政策扶持,其实不但没有抢得先机,反而进一步削弱了生源。许多成绩中下等的考生抱着冲一冲的想法,干脆放弃高职考试,以保留参加普通高考的资格。如此“背水一战”,一旦成绩达不到本科线,也没有选择高职的“退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单独招考的报名考生本来就少,又无法承接普通高考分流下来的生源,可谓雪上加霜。
因此,分类高考不应是两条“平行线”,而应成为有立交桥连接的“双通道”,让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评判自己的能力素质,多一条继续深造的通道。不妨允许考生分别参加两类高考,结合考试成绩和自己平时的学习兴趣、职业愿望,选择学术研究型高校或技术技能型高校。同时,借鉴美国高校招生模式,两类高考可以同时招录同一名考生,由考生最终决定上哪一所大学;对于未录取者,可以相互调剂,从而给考生和高校多一次双向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