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这是巡河新发现。”“分享下国外治水的经验。”“姐妹们都说说,怎么跟政府治水的步调一致。”最近,在一个名为“英姿飒爽”的微信圈里,治水成了热门话题。这个圈子是由秀洲区王店镇18位女企业家共同发起,在3月初,她们自发结成了一个“治水联盟”。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记得小时候放学了,就到河里游泳,渴了还能喝上一口,现在虽然富裕了,却再也找不回那些与水有关的童趣。”在感慨中,该“治水联盟”的会长——顾丹青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无水环境倒逼护水责任
“这几年,几乎与水绝缘。公司的生产厂区设在兰州,那边连河道的影子也见不着。”顾丹青是王店镇浙江鹏飞绝热安装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跑在西部和全国。吹惯了西北的风沙,顾丹青脸上多了一份豪爽,却丢了一丝水润。
“我们可不是产业转移把污染送到中西部。公司主要生产泡沫玻璃,通过对废旧玻璃的再处理实现循环利用。”介绍时,顾丹青不忘解释一番。兰州缺水,好在泡沫玻璃的生产中耗水不多,顾丹青还专门引入环保设备实现生产用水的回收利用,并且每年投入200万用于净化除尘。
“绝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顾丹青的观察,一些通过产业转移的东部企业挺有自我优越感,舍不得大投资,认为到了中西部就可以“污染环境”、“损耗资源”。为此,顾丹青在浙江企业中不断奔走,带头实现了“废水有机化”处理,让工业废水成为土壤肥料,她的厂区绿化是转移企业中做得最好的。顾丹青引以为豪的还有,企业曾参与了青藏铁路建设,其泡沫玻璃因具有“储水供给土壤、阻止水土流失”等特性,使得施工现场的剩余材料实现了就地掩埋、不留污染。因环保贡献突出,顾丹青的企业如今已跨入甘肃省明星企业的行列。
治水理念碰撞企业文化
“最近我去得不多,这两天我们再一起去竖头港看看吧。”在嘉兴市东信电器有限公司,处理完手头工作,副总经理徐华英掏出手机给村嫂摄影队队员姚红轮打了一个电话。在“治水联盟”中,首批18位女企业家除了和10条垃圾河结对外,还与村嫂摄影队“结亲”相互监督彼此的工作。
走进这家企业,“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等提示语随处可见。到了饭点,厂区的企业广播和食堂里的电视机还会定期播放与水相关的动态新闻和专题节目。“这里的水和我老家一样多,但污染要严重,这几年企业很重视保护水环境,我相信水以后一定会好。”四川籍员工邓芳说。接过话茬,徐华英补充道:“我们还专门在厂区内的公共休闲区,挖了一个30平方米的水池,养上鱼儿,让员工看了能切身感受到河清水绿带给人的愉悦。”目前在东信公司,尽管员工多达200多人,但每月全公司的自来水费一直稳定在600元上下。
一条河道催生企业转型
“15年前从河道里经过的运沙、石等建筑材料的船只很多,鸣笛声不绝于耳。”在嘉兴市建设丝厂总经理谢菊英的记忆中,当年与鸣笛声交相辉映的还有岸上厂区内的机械作业声,蚕茧加工成丝的过程中,不仅用水量大,而且极易造成水质变黑。“环保处理的同时,也难免有外溢的,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谢菊英坦言。
“嘉兴市建设丝厂与荣归桥港河道唇齿相依,是同在一条船上的关系。”谢菊英说,到了2010年,厂名虽然没换,但实际上已通过改制主攻纺织业,生产布料的前道产品——纱线,用水量大幅下降。“生产纱线用的原材料,也是花了大价格通过一家江西的公司从巴西进口来的天然木棉纤维,环保无污染。”指了指车间里的一堆“棉花”,谢菊英还把一张原材料的质量认证书拿到了笔者跟前。
谢菊英一起拿来的还有一张“河道结对联系卡”,姓名、公司名、手机号被一一公开。“上周,我和附近荣耀漂染有限公司的老板娘高玉妹在荣归桥港巡查时,发现卸货码头已从两个减少为一个,我们再三叮嘱工人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沙、石等建筑材料掉入河中造成淤塞。”谢菊英说。
“在海宁创业的王店人——嘉兴市新大陆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云峰,听说了‘治水联盟’后,还让我推荐她老婆入会一起参与治水呢。”谢菊英相信,“治水联盟”的影响力和作用一定会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