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市民精神文化追求提升 谈本土文化遗产传承的“进与出”

2014年1月23日 08:57 [ ] [打印]

  曾有人问我,对于嘉兴这片土地的最初了解来自哪里?我的答案是《乡土知识》。它是小学时我曾上过的一门课。从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秦山核电站,第一次看到了平湖西瓜灯,第一次领略到钱塘江潮的壮阔……可以说,正是这一门副课,建构起了我对于嘉兴最初的乡土认同。

  或许是有过类似的学习经历,或许是基于相通的文化理念,本次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列入中学选修课程”。再一翻,类似“××入课堂”的提案还真不少,比如希望“加快落实书法课在小学全面开展”等。其实,也不只是嘉兴,这些年,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正成为一股风气。一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相关文化、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试教育的“素质化改良”。

  但也应该看到,相较于嘉兴7000多年的文化积淀,灿若星辰的民间技艺,课堂的容量终究有限。如果在推动“传统进课堂”之余,能够积极拓宽传统文化、民间技艺的普及渠道,比如,在新闻媒体上开设相关介绍嘉兴民情风物的栏目,文化宫、博物馆定期组织相关技艺作品的展览,文化部门召集非遗传人走进社区“开门授艺”,文化企业深挖非遗宝藏,推出原创新作品等,从而助力其“走出去”,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现两条腿走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前途一定更加宽广。

  事实上,随着市民日渐重视精神文化追求,许多人都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从每年西瓜灯节人潮涌动的现场,书场里一座难求的火爆中便可得其证。此前,由于嘉兴书场从月河街搬到解放路,许多老书迷还曾致电本报,吐槽“来去不方便”,以至于此次两会上,有政协委员专门为此提交提案,希望“妥善经营嘉兴书场,方便禾城老年市民”,足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底子技艺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长在里弄,与生俱来有股“土气息、泥滋味”,所以其传承和出路自然也离不开市井瓦肆。重视并利用好这些民间渠道、市场因素,不仅能促进非遗的传承、普及,帮助其摆脱曲高和寡的窘境,在某种意义上,由此所营造出的浓厚“乡土氛围”,还有助于更多外乡人尽快融入嘉兴的文化圈子,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王垚烽    编辑: 林越琪

 相关稿件
·突出生态文化建设 秀洲打造“小清新”公路交通环境
·【特别关注】秀洲区新增3个市级村(社区)文化示范中心
·文化沃土 精品迭出 去年嘉兴文艺工作百花齐放
·好戏连台贺新春 百花齐放过大年 2014年禾城春节文化活动火热开启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