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2014秀洲两会 > 两会关注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推动文化发展 彰显独特魅力

2014年1月13日 10:21 [ ] [打印]

  在《2013年度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关于“文化强区”建设的板块明确了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评优争先、农民画画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企业做大扶强、文化平台自主招商等的奖励补助都作了明确规定。

  今年秀洲“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文化强区”这个热门话题,踊跃建言献策,为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

  发展特色社区文化

  区人大代表吴建明告诉记者,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内涵所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以新城街道春晓社区为例,精巧的手工剪纸、绚丽的摄影作品、苍劲的笔墨书法等不断“走进”社区,展现社区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引导,能调动居民积极性,助推社区特色文化发展,打造充满创新活力、具有独特魅力的社区文化。”她说。

  吴建明建议,为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可以采取搭建展示平台、引进高端文化、开展各类知识讲座、扩展文体队伍等方式,让文化扎根成长在社区居民心田。

  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区政协委员沈晓珍对“文化强区”建设十分关注。她说,秀洲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倾力打造了“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和“新农村嘉年华”两大区级品牌文化活动,立足特色文化建设,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凝聚文化发展合力。她认为,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注入新的元素,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沈晓珍建议,下一步要切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突出规模优势、努力实现文化产业集聚,在“一镇一品”的文化基础上发展“一村一特色”,展示秀洲新风尚。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健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人大代表曹琼瑶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百姓要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就离不开那些遍布基层的的文体活动中心(站)和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

  “让群众在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更加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曹琼瑶告诉记者,通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文体活动,例如到文化广场跳排舞等。她认为,应建设更多基层文化惠民设施,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铺洒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

  优化农民画发展环境

  “农民画是秀洲区的一张文化‘金名片’,要充分利用区农民画艺术中心,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画影响力。”政协委员杨海萍说,近年来,秀洲区深入打造“画乡秀洲”文化品牌,举办各种农民画艺术展,为百姓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为魅力画乡建设注入新活力。

  杨海萍建议,下一步要继续吸纳人才,加大农民画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农民画创作基地、个人画室、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

  同时,加大农民画的普及力度,让农民画走出秀洲,面向全市乃至全国,进一步扩大农民画的参与面,为农民画作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断加强农民画精品创作,努力实现农民画产业市场化运作。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沈 洁 见习记者 陈 曦    编辑: 林越琪

 相关稿件
·推动文化发展 彰显独特魅力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强区”建设
·【文化】倪婵娟:整合推动村级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
·【投票】2013年浙江省文化传播创新十佳网站评选
·浙江省文化传播创新十佳网站候选网站网上投票正式启动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