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污水入网了 河水变清了 秀洲“重拳”治水,水清景美正回归

2014年1月8日 12:44 [ ] [打印]

    城市,有水则灵。城市,因水而生。自秀洲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区块改造工作推进以来,污水入网了,河水变清了,水环境变好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区块改造、小集镇平板膜试点三大工程稳步推进,秀洲区2013年计划完成25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实际完成33.93公里。编制完善了5个中心镇、12个小集镇的生活污水管网规划,完成了主城区20个雨污分流区块改造,与此同时,启动了王江泾镇双桥集镇和油车港镇澄溪集镇平板膜处理站建设。

  秀洲治水正大刀阔斧出“重拳”,建管网、改区块,秀洲水清景美正回归。

  生活污水“脏了”环境

  早些年,地处王江泾镇工业区的宇泗浜村,由于村落紧邻着王江泾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的脚步踏进了村落里,带来了村里新居民的激增,更带来了村里生态环境承载的巨大压力。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是直接进入管网进行集中处理的,然而在农村,生活污水一直都是直接排入河道之中。长年累月下来,生活污水“脏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

  在宇泗浜村不舍昼夜排放的生活污水,已成为穿村而过的华云港河不能承受之重。江南小镇,依水而居的村民们,曾经依赖着这条潺潺河水,却看着清澈河水渐渐成为恼人之苦。“原来这河水我们都能打来直接喝的”,村民虞芬宝说,现在生活污水排放多了,河水都已浑浊,一到天热的时候更是泛起恶臭……

  让生活污水入管网,还河流一片清源,成为村民们迫切的心愿。

  秀洲治水稳步推进

  水环境污染,问题是在水里,根子却是在岸上。近年来秀洲区对沿河排污口进行了彻查,对沿河违法排污行为立案查处,对有关问题一抓到底,直到落实整改。

  治水的“重拳”砸来了,机械的轰鸣声响彻了宇泗浜村,生活污水减排试点工程从酝酿到破壳到发展成型,正改变着华云港河。生活污水减排试点工程运行后,村民虞芬宝感慨道:“华云港河的水质正慢慢变好,原来漂浮的垃圾少了,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华云港河回到水清水美。”  

  加快城镇污水尤其是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对于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污水管网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治水工作中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9年,秀洲区全面启动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工程,大刀阔斧推进治水工作,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工程全面覆盖秀洲区中心城区和五镇中心镇区。目前,秀洲区已基本建成3条主干污水输送管网,即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新塍线,王江泾、油车港线和王店、洪合线。据统计,秀洲区在2009年和2010年总投资约1.3亿元,建设了80.64公里污水管线,16座泵站;2012年再度投资1637.4万元,增建23.1公里污水管线,3座泵站。

  城镇污水管正逐步扩张,2013年秀洲区又新建25公里城镇污水管网,除此之外,雨污分流区块改造和小集镇平板膜试点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

  秀洲区在治水上取得一定成绩的今日,并未懈怠。据了解,秀洲区住建局已初步排定2014年的工作计划,将新建支管10公里,收集管15公里,区块改造8个,并积极推进2014年污水管网建设和区块改造,推进城镇平板膜处理设施建设,争取项目早日投入使用。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见习记者 张帅 通讯员 曹立君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治水治污不遗余力 “美丽乡村”再添美景 浓墨重彩描绘秀洲生态蓝图
·治水贵在日日不已 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打赢治水这场持久战
·秀源集团探索泵站管理新模式
·“心诚”治水呵护“母亲河” 探寻新塍塘的治水之路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