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2014秀洲两会 > 聚焦人大工作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全员出击查找污染源头 秀洲人大多措并举推进水环境治理

2014年1月3日 13:57 [ ] [打印]

    站在红联村虎哨浜的一头向前望去,只见岸边白墙黑瓦的座座民宅倒映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之中,邻水生态护岸与修剪一新的低矮灌木错落有致……这条曾经被喷水织机废水严重污染的断头浜如今重现了以前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

  近日,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市、区人大代表分别视察了红联村虎哨浜河道整治情况、北荷村吴家桥清淤现场以及新建运行的荷花喷水织机污水处理站等。“随着新建和扩建的喷水织机废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陆续竣工投入运行,王江泾镇90%的织机废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对河道水质改善作用明显。”区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有关负责人说,“经过前期一系列综合治理,全区不少河道的水质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2013年是秀洲区的治水之年,区人大常委会将水环境综合治理列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促进我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议案成为自秀洲区(郊区)建区以来第二件列入人代会议程的议案。大会经过审议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将水环境治理工作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议题,适时组织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活动。

  根据全区环境容量限定相关产业的污染排放总量,加快畜禽养殖、纺织、毛衫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这些都是秀洲区人大通过开展水环境治理视察与饮用水水源保护执法检查活动“把脉寻方”,针对全区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末端治理现象、产业层次低、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不善以及水环境监管不力等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推动了水环境治理关口前移,强化了污染源头控制以及后续管理。

  “建议区治水办牵头,与桐乡市签署共同治理协议,尽快启动区域内清淤,彻底清除沿河直排厕所和垃圾堆积场,落实河道保洁责任制,保持河面洁净。”这是由秀洲区五位代表联合提出的关于“濮院港”整治的建议。结合“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主题活动,秀洲区人大先后动员和组织了600余名省、市、区、镇人大代表开展查找水污染源活动,共计查访河道160余条,提出意见建议60余条,并交区、镇两级政府办理,通过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督促政府部门整改,组织代表督查回访,确保水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畜禽养殖污染是水环境治理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如何构建一系列措施在堵新、堵转、堵污的同时推进畜牧养殖的转型升级,实现畜禽业的长效管理。”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人大常委会会同政府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畜禽养殖减量提质及长效机制构建推进组,研究制定了《秀洲区畜禽养殖减量提质及长效机制构建推进工作方案》,对问题突出的典型案例,以视察意见形式督促政府办理,多次组织农经、环保等部门协调对接,进行联合执法。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发挥‘一线’精神,推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完善,加强职能部门联动监管,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治水的强大合力。”该负责人说,“同时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秀洲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发挥治水的倒逼作用,加快产业集聚提升。”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丁珩 通讯员 许雁军 王义鸿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张德江主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委员长会议
·区人大强化财政预决算监督审查能力
·关注民生民本 创新督办方式 人大立足本职全程督办代表建议意见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