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考试:中级及以上职称还必须考公需科目

2013年12月5日 14:22 [ ] [打印]

 “你已符合2014年中级职称申报年限,请于12月3日至17日登录浙江人事考试网进行网上报名和缴费。另,明年起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需参加并通过2门公需课程的培训考核……”小李工作4年多了,昨天收到单位人事部门的一条短信让他有了点小疑惑:“评中级职称不是只要考英语和计算机就可以吗?这个公需课程是什么,怎么考?”

  

  什么是公需课程?

  记者随后从市人力社保部门了解到,公需科目培训是专业技术人员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已开展多年。但不同的是,根据最新规定,2014年起,公需课程培训将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依据,不参加每年度公需课程培训,或参加了培训但考试不合格者,不得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转评和晋升。

  

  有哪几门课?

  根据浙江省统一安排,我市每年都会对全市所有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公需科目培训。“十一五”期间公需科目为三门,分别为《科技与创新》、《合作与共赢》、《维权与侵权》。“十二五”期间的公需科目则为《物联网技术》、《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心理健康与调试》,教材均由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编写出版。

  由于网络课件制作等原因,《物联网技术》今年已经开课,《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心理健康与调适》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

  

  怎么学?

  按照规定,公需课程培训主要分三大块,分别是网络学习、现场辅导和自学。报名以后,专业技术人员需登录嘉兴考试培训网点击公需课程学习课件进行网络学习,网络学习综合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15%。现场辅导由目前4家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程市级定点培训机构组织进行,分别是嘉兴市科技馆、嘉兴市嘉文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嘉兴市继续教育中心、嘉兴技师学院。

  

  怎么报名?多少钱一门?

  既可以单位组织报名,也可以个人报名。报名地点为4家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程市级定点培训机构。具体培训时间、地点由各培训机构根据报名人数灵活安排,另行通知。

  既可以到培训机构面授,也可以自行组织面授。需要自行组织面授辅导的市级部门和单位,需报送相关材料至市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处。

  今年已经开设的《物联网技术》公需科目培训费为每人150元(含教材),可现场缴费或登录嘉兴考试培训网在线订购系统网上缴费。

  考了有什么用?

  有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市共有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300293人,其中高级职称11731人,中级职称84130人,初级职称204435人。按照往年的经验,每年我市高级职称将增加1000人左右,中级职称增加6000人左右,初级职称增加10000人左右。

  根据规定,从2014年起,公需课程培训将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依据,对不参加每年度公需课程培训,或参加了培训但考试不合格者,不得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转评和晋升。各用人单位对未完成继续教育公需课程培训考核的人员,可缓聘或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

  2014年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评审的人员必须参加并通过2门公需课程的培训考核;从2015年起,凡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评审的人员须参加并通过3门公需课程的培训考核,否则,评审材料不予受理。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李舟英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美术教师学习沙画 秀洲举办沙画培训班
·治贫先重教 国务院新政力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
·李克强: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
·秀洲区教育工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