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日益突出的劳动力紧缺问题和用工成本大问题已成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提高机械化水平无疑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昨天上午,在新塍镇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的秀水美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里,一台新型的小型农机正在大棚里开沟培土,一条长50多米、宽25厘米的沟渠仅用三分多钟就翻耕好了。“如果人工的话要2个小时左右,一个棚5条沟,一天下来一个人可能完不成。用这个机器的话,一个棚15-20分钟就完成了,效率是大大提高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俞德祥告诉笔者,这个大棚里种的是芦笋,现在是芦笋的冬季养护期,所以这段时间芦笋上面的茎秆部分已经全部被修剪掉,经过防病、施肥之后要再进行开沟培土,如果不用机器翻耕全部用人工的话,时间长成本也大。
“虽然机械作业省时省工不少,不过目前有些活还必须由人工来做,如修剪茎秆、播撒有机肥等。”俞德祥说,秀水美地农业基地面积有300亩,目前主要种植蔬菜和水果,平时用工需求比较大,成本也比较高。因为农活季节性比较强,一年当中不是很稳定,如果全部用人工的话,组织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基地打算走机械化道路,能用机器代劳的就用机器,这样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保持了品质。
“现在临时做一天的,男工80元,女工65-70元,主要看劳动绩效的。”俞德祥说,这段时间基地用工十几个人,这个数量还算少的,多的时候要七八十人,所以工资报酬这块支出也是蛮厉害的。
一方面是用工紧张,另一方面又是成本大,而如果采用机械化耕作就相对省时省工多了,但一些经营者又担心小型农机功能不到位,或一次性成本太大。对此,一位农机供货商说,现在国内的小型农机功能很多的,可以开沟、培土、骑陇、旋耕、铺地膜、播种等,根据配置,出厂价从小到大,有3800-6800元不等,功能齐全而且操作也方便,一般半天用下来就很熟练了,也有售后保修的,所以经营者大可放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