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宁市民高燕为新设立的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让她没想到的是,根据新商事登记制度,营业执照不再记载详细的经营范围,仅记载主营业务类型,同时注册资本还实现了零首付。不到半小时,她就拿到了海宁首张商事登记营业执照。
这条新闻不由让人想起此前的一条消息:通过加大在品牌建设、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今年初以来,桐乡已经引导642家个体户升级为企业,其中超过60%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有11家规模以上企业。
海宁商事制度改革,通过简化工商登记程序,降低创业门槛,让更多人有了实现创业梦的机会;桐乡推进“个转企”,通过完善服务,创造更为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竞争环境,为草根经济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平台。两项改革手段各异但目的相同——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更加有效,从而激活市场活力。
回首嘉兴30多年改革路,无论“零资源”经济还是“蒲公英”现象,每一次市场的繁荣和勃兴,社会资本和小微企业都是当之无愧的“蚂蚁雄兵”。作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市场主体,他们的活跃程度决定着“无形之手”能否持续发力,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的最可靠动力。也正因此,只有激发这些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激活嘉兴经济“升级版”的内生动力。
海宁在烟草零售等38个审批项目中,实施主体登记与特许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正是为社会资本进入市场打掉门槛和手续两大“拦路虎”。当然,让社会资本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市场力量,后续工作还有很多。一方面,要尽快将事后监管落实到位,通过有序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会资本入市后的扶持力度,通过“个转企”等方式引导他们上正轨、上规模。这显然需要“有形之手”通过一系列稳健有度的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给市场注入信心。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激发市场活力方面,我市多地已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接下来,还需要各级各部门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用制度创新激活改革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