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三改一拆”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我市生猪养殖业已经成功“瘦身”:到今年三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总量较去年底减少了45万多头。在这个时候,如何巩固已有成果,并在减量的基础上提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天,平湖市林埭镇华丰村3组村民郑志华拿到了村干部送来的《生猪养殖证》,他是省里第一个拿到该证的人。表面看来,这是一张普通的证书,实质上这是对生猪养殖准入制度的试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生猪养殖是一把“双刃剑”,固然可以让生猪养殖户增收,但如若把握不当也会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犹记得今年“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让浙江的生猪养殖业一下子处于风口浪尖,养殖条件不达标、环境污染等现象一下子突显在大家面前。以前我们说“要想富,多养猪”,如今的现实尴尬告诉我们,生猪养殖突破一定的量,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现实警醒我们,不仅要考虑怎样养好猪,更要考虑怎样科学养猪。可以说,平湖的探索是为科学养猪打上了补丁,通过准入制度对养猪进行规范。配套治污设施要怎么建设,对病死猪该如何处理,如何配合动物检验检疫等,都有了一系列明文规定。这种做法,既加强了对生猪养殖的管理,也是为生猪养殖指明了方向。
政策有了,执行是关键。我们注意到,平湖的此次《生猪养殖证》发放,对条件的设定很详细、具体。比如,以后每户养殖户只能养殖1头母猪,肉猪年出栏量控制在10头以内等。可以相信,在《生猪养殖证》出炉之前,有关部门是做了详细的调研、分析的。但我们也知道,生猪养殖的火爆来自于市场行情的引导。要想真正使生猪养殖实现减量提质,关键还在于执行力。执行力强了,才能保证生猪养殖不会反弹,这也关系到相关部门的威信。在《生猪养殖证》发放以后,是否能做到定期检查、不留余地,将直接关系到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的效果,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探索。
生猪养殖的整顿治理,前期我们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如何巩固这些成果,不容小觑。此次平湖推出生猪养殖准入制度,值得赞赏,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好办法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