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根在向记者展示以前的工作照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卫生防疫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对于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特别高。现任秀洲区疾控中心主任的沈月根从自己二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如同秀洲区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缩影,见证了秀洲区公共卫生事业的一路成长。
1989年7月,沈月根走进了嘉兴市郊区(现为秀洲区)卫生防疫站的大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比如当时要做一个传染病的调查,我们骑着自行车去高照要翻过7座竹桥,到南汇集镇去要坐轮船,工作时间往往比较长,工作效率也就没有现在这么高。”沈月根回忆说,“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有些加强疫苗我们都是在村里接种,有时候疫苗会因为冷藏条件不好而导致效果不佳,疫苗质量也就没有现在那么能得到保证。”
工作一段时间后,沈月根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之后,他经历了七年的在职学习,先后考取了专科、本科文凭,这也成了沈月根一段难忘的经历,带着问题学,带着难题学,不仅使他拥有了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经验,也开阔了他的专业视野。沈月根深知,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业技能在疾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他潜心设计关于传染病防疫的相关课题,撰写发表专业论文,为全区部分传染病疫苗的推广使用和传染病的监测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秀洲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进步。2003年“非典”疫情在全国范围爆发时,原来的嘉兴市郊区(现为秀洲区)卫生防疫站已经分为疾控中心和监督所,那时候的硬件设施、工作条件都有所改观。“那时候的工作主要是对来自疫区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对过境车辆人员体温进行测量和防治。尽管当时工作非常辛苦,但幸好辖区没有出现一名‘非典’病人。”沈月根说,“当然,如果发生疫情,当时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赶到现场。那时候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无论是交通工具、实验室仪器设备,还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都有所改善和提高。”
这几年,新发的传染病很多,包括禽流感、SARS、手足口病等。“为了更好地防控新发传染病,我们这支队伍通过接受上级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建设疾控中心的人才队伍和设施装备。”沈月根说。2006年3月,他担任区疾控中心主任后,更是把中心的业务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始终把业务能力、实验室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
“现在全社会都很重视公共卫生工作。”沈月根欣慰地说道,“一旦疫情发生后,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部门之间配合也很默契,老百姓也非常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成功处置一系列疫情非常关键的地方。而且现在防疫条件好了,原来的计划免疫时期是4种疫苗防6种病,现在是十几种疫苗防十几种病,因而麻疹等传染病发病率也降低了。”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慢病发病率却高了。针对这个现状,沈月根他们将工作范围延伸开来,从以前的传染病防治开始关注公共健康教育。为了推动慢病防治工作,沈月根到处呼吁,最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秀洲区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据了解,目前,秀洲区社区高血压防治试点项目正在着力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