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推荐】@饭饭-yeah:采“橘”东篱下,悠然见群山……一走进黄沙坞,浓郁的橘香迎面扑来,一个个金黄饱满的橘子挂满枝头。在黄沙坞,你可以体验自己采摘的乐趣,感受亲子同乐的生活,享受安静闲适的质朴。尝一口甘甜的橘子,带一段美好的记忆回家。
【记者寻访】秋风起,寒霜降,橘子红。11月的南北湖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丰收、喜悦、期盼,交织在漫山遍野沉甸甸的橘子枝头。
“南北湖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南北湖村党总支书记吴雪华坦言,美丽乡村对于南北湖村来说,更多的不是环境的整治,而是产业的发展与村民的富裕。在他看来,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最终只能走向没落。
黄沙坞内橘飘香
车子进入南北湖村境内,放眼望去,青山红橘,分外好看。经历山间小路的一番辗转,眼前忽然亮了起来。细看之下,竟都是金黄的橘子,层层叠叠挂满了枝头。同行的村干部说:“这里就是黄沙坞,南北湖村最负盛名的橘子产地。”
黄沙坞地处偏僻,但幽静可人,自古便有“世外桃源”的美名。清代诗人陈阿宝在《同友人游鹰窠顶下黄沙坞》一诗中写道:“一入深山中,峰峦更回互。遥遥望海岛,茫茫迷归路。谁知转深坞,复有数家住。鸣声隔修竹,犬吠出枫树。居人颇古朴,经营帷田圃……”据史料记载,黄沙坞种橘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坞内居民约100多户,大多姓步,仍以种橘为生。
“南北湖村的产业比较单一,4700多亩的耕地,有3000多亩都是橘树,仅黄沙坞就有800多亩,有的橘树已经一百多岁了。”南北湖村妇女主任金雪飞兴致勃勃地说,这些年,村里通过邀请省农科院林果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实行一整套科学管理,橘子的外观和口味都大为改善。
村民步林生正招呼采橘的客人,称斤、装箱,忙得不亦乐乎。“周末的时候人更多,现在黄沙坞的橘子名气大了,到这里来采橘子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步林生是土生土长的黄沙坞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跟祖辈一样,凭借几亩地的橘树,日子过得很充实。
春季橘花盛开,香飘数里;秋季果实累累,满山金黄。早在2001年,黄沙坞因地制宜,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统一打响了“黄沙坞柑橘”的品牌,而南北湖村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赏橘、采橘、品橘。
南北湖村多期盼
“哎哟,这条路太窄了。”尽管不是周末,可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然不少。车子开进了黄沙坞,出来却不容易。
“黄沙坞进出只有一条路,不管是停车还是掉头,都很困难,所以一般车子是不让进去的。”金雪飞指着入口一块平整的土地告诉记者,橘子采摘的旺季,游客必须把车子停在外面,然后步行进坞。然而,即便是步行,黄沙坞里的小路上依然“人满为患”。
见到黄沙坞柑橘专业合作社社长步志根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土灶上烧羊肉。“有几个朋友来采橘子,请他们吃点农家菜。”他认真地说,要致富,先修路,黄沙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来的人越来越多,修路是一个方面,吃饭也是一个问题。
当偏僻的小山村开始接纳四方游客,优势和弊端也一起呈现。如何在保留山村原汁原味的同时,提升服务水平?如何利用当地的橘子产业和招牌做强村里的经济、鼓起农民的腰包?
“以前村里也开过矿、办过企业,后来陆续都停产或搬迁了,总算保全了这里有山有水的生态环境。”吴雪华若有所思地说,纯粹从农业的角度来说,南北湖的村民种橘子的收入是不错的,但关键在于这里村民的收入几乎只来源于橘子。
如何做好、做活橘子这一篇文章?南北湖村有许多期盼。
【专家点评】海盐县农办副主任 颜玉其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南北湖村黄沙坞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坚持生态优先,以“农户+基地+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不断做精、做强蜜橘产业,把旅游发展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采摘型农家乐,以“橘”办节、以节兴旅、以旅促农,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促进了海盐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