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王江泾那些因受积水围困而被转移安置的村民,他们过得还好吗?

2013年10月12日 08:22 [ ] [打印]

  
   秀洲区王江泾镇大坝村,50岁的残疾老人凌玉英在洪涝发生第一时间被村干部接到村委会阅览室居住。

  秀洲区王江泾镇新桥社区,一些得到有效安置的新居民在水位下降后已恢复正常的生活。
 

   台风“菲特”让嘉兴很受伤,农田被淹、工厂设备被泡,还有不少居民的家里也进了水,有些严重的地方,住户甚至不得不短暂离开自己的家园,转移到安全处避险。

  昨天晚上,记者前往灾情较重的王江泾镇,采访到了那里因台风而转移的居民。现在,不少居民已经返回原来的住处,还有一部分居民则选择依旧留在安置点暂避风险。但一样的是,对未来、对生活,他们都有最美好的憧憬。

  老王:吃到了自家做的晚餐

  晚上8点多,王江泾镇新桥社区新居民老王家的桌子上已经摆放了好几盘美味的菜肴。有小炒肉、几盘素菜,还有粉丝汤,腾腾地冒着热气。

  “备了这么多好菜,就是为了好好庆祝庆祝!”老王舀了一勺汤,咕嘟一口咽了下去,望着老伴安心地在家里操持家务,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这顿大餐是老王家在台风“菲特”走后开伙做的第一顿晚餐,老王说意义非凡,这标志着家里又将迎来全新的生活。

  老王一家人租住在王江泾镇新桥社区的一间平房里。这个地方离王江泾镇很近,周边就能找到不少的纺织企业,几年前,老王从安徽老家来到这里,一眼就看中了。这地方傍着河,当地人叫这条河荷花浜,风景很美。荷花浜附近还有很多的低矮平房,大多数租给了来王江泾打工的新居民。

  平日里这平静的小河,到了台风天,转眼就成了魔鬼。说起这几天的经历,老王记忆深刻。他说,10月7日晚上11点多,河水开始漫进屋,起初,他们也没怎么在意,可是水位越涨越高,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连床都变得湿湿的,把他们惊醒了。

  把家里的东西统统垫高,连煤气瓶也被高高地架了起来,老王家从那时起就暂停开伙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老王做那些准备工作是对的。到了8日凌晨2点,老王家里的积水深度已经有50厘米,他们在租房里有点呆不牢了。“不知道要涨到什么程度,只是感觉有点不对劲,所以我就跑了出来。”老王说,那时候外面已是一片汪洋。他看见一辆三轮摩托车,还挺高的,就把老婆孩子都抱到三轮车上,这样会感觉安全一点。

  战战兢兢过了几天,吃的都是去镇上买的现成的,“今天房里的水才勉强干掉,所以赶紧把高处的东西都拿下来,也有了台风后第一顿正常的晚餐。”老王说。

  邬大姐:可以回家睡个安稳觉了

  “嘘,女儿已经睡着了。”虽然才晚上9点多,但邬德莲家已经关了灯,她轻手轻脚地关了门,走到外面对记者说。

  邬大姐也租住在王江泾镇新桥社区,与老王家相隔几百米,但是邬大姐家离荷花浜更近,风险也更大。

  荷花浜的边上,只有一条仅容两辆自行车交会的乡间小道,小道边上就是邬大姐的住处了。昨天晚上,记者走在这条乡间小道上,依旧需要十分小心。此刻,小道上还残留着深约10厘米的积水,远远望去,和边上的荷花浜失去了界限。不过好在现在邬大姐屋里的水已经退了下去。

  邬大姐说,昨天一早6点多,知道水位有了明显下降,她就迫不及待地赶回来了,她着实对家里的情况有点担心。

  也是在8日凌晨,邬大姐在睡梦中听见很响的敲门声,外面的人边敲门边喊:“水位上升很快,这边很危险,赶紧到安置点去避一避吧。”

  原来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发现情况不好,在挨家挨户提醒。邬大姐这时一低头,才发现家里进水很厉害,自己的凉鞋已经浮到了床沿边上。邬大姐连忙叫醒女儿,赶往安排在社区居委会里的临时安置点。

  邬大姐一行四人是最早赶到安置点的,后来又陆陆续续有人进来。邬大姐估算了下,这一夜,有五六十人在临时安置点过的夜。“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不过社区工作人员一直在宽慰大家。”邬大姐说,在临时安置点有热水供应,还有电视可以看,应该说生活上是很有保障的。

  不过这样的时光还是有些难熬,天亮了,积水开始慢慢退去。昨天晚上,邬大姐又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睡个安稳觉了。


  凌玉英:在村委会得到悉心照顾

  昨晚9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王江泾镇北部的大坝村。大坝村因大坝得名,境内河道众多、水面开阔,抗洪抢险压力非常大。记者来到村里时,虽然大水已经退去,但街道上仍然弥漫着淤泥的腥臭气味,堆放整齐的沙袋在路边依然随处可见。

  记者来到村委会时,不少村干部正聚集在办公室内,一名村干部向记者表示,目前雨虽然已经停了,但抗洪抢险的神经一刻也没有放松,“我们每隔一小时巡查一次,所以大家都聚集在这里,轮流值班。”

  在水灾中,对孤寡老人与残疾人的救援成为大坝村村委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一名村干部向记者表示,8日晚上,村委会的人挨家挨户通知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并用面包车将他们送至村委会暂住。“很多孤寡老人住的是危房,暴雨天气里如果出现垮塌后果不堪设想。当时雨下得正大,水已经漫过了腰,我们几个村干部赶到孤寡老人家里,将他们背出来,连夜用车将他们送到村委会,安排他们在这里暂住,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今年50岁的凌玉英阿姨就是其中一个,她告诉记者,她家在大坝村南秋自然村,因为健康原因,她行动十分不便,平时仅能勉强做到生活自理,唯一的女儿也早已出嫁。村里十分关注凌阿姨的情况,8日晚上,村党支部书记来到凌玉英的家中,看到她家已经出现大量积水,当即决定将她转移到村委会集中安置。

  当晚,凌玉英等7名老人住进了村委会的阅览室,每天的饮食由村干部送来,一天三顿不用犯愁。凌玉英的女儿也从外村赶来,给她送来被褥等生活用品。“多亏村里记挂着我,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凌玉英说。昨晚,其他几名老人已经各自回家,由于凌玉英行动不便,村干部还是将她留在村委会进行照顾。

  在大坝村,除了村干部外,最忙的要数茹连荣大叔,茹连荣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和农民,但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当中,他几乎是尽自己所能参与了所有的工作。8日晚上,他与村干部一道转移安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几天里,他一直坚守在村委会,同村干部一起巡视险情,帮助解放军战士筑防洪堤……抗洪抢险的一线处处都有他的身影,“抗洪抢险,人人有责,虽然我不是干部,但这些工作我同样有义务去做。”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晚报记者 张瑞洁 曹起铭 摄影记者 朱骏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抗击“菲特”即时报】王店镇加强灾后疫情监测与救灾防治工作
·【我们在一起】村干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不顾危险排险救灾
·【我们在一起】洪水无情人有情 油车港镇企业主纷纷投入抗洪救灾中
·【我们在一起】巾帼不让须眉 王江泾镇农妇们自发参与巡查抢险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