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海宁市获悉,近年来,该市深化农村环境整治,积极探索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海宁市生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着力在工作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协调,农村环境建设机制逐步完善。同时,出台契合实际的工作规划,将《海宁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作为该市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进一步明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目标和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河道长效保洁、生态家园建设,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在突出全局重统筹的基础上,海宁通过载体联动,积极抓好各项创建。“我们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庄美化绿化,加快村庄房前屋后绿化建设,在省内率先实施‘政府出资送苗入户’的村庄绿化模式得到全面推广。”海宁市生态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该市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品”绿化特色村三年创建行动,形成“枇杷村”、“石榴村”、“银杏村”等一批绿化特色村,该市村庄绿化面积4.1万亩,绿化率为32.4%,成功创建“浙江省绿化示范村”31个、嘉兴市级54个。据介绍,通过“生态村”创建,海宁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我们将环境整治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示范村,加大设施建设和垃圾处理,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硬化。”据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创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该市已经累计创建嘉兴市级生态村113个。
如何才能巩固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海宁通过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突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完善城乡“四位一体”保洁机制,助推农村生态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据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在嘉兴率先全面推进并深化“河长制”管理,推进全民治水行动,完成全部市级河道排污口和90%以上镇村级河道排污口封堵,全面完成456家“有管不入”工业企业截污,推广建立215支治水义务巡防队,有效推进农村水环境面貌改善。同时,海宁大力推进禁养区、泔水猪和违章猪舍的关停拆除,创新开展以“猪棚改菇棚”为模式的“1改X”行动,着力抓好生猪减量提质工作。为了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海宁还积极建立健全“一把扫帚全覆盖”的集河道、镇区、公路、村庄于一体的城乡保洁新机制,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新建或改造三类以上公厕96座、垃圾中转房146座,50%以上的镇实施机械化清扫、80%以上的镇(街道)实现压缩车加压缩站的垃圾收运模式。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种下的是花草树木,改善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的是居民生活质量,收获的是社会和谐发展。”海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持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实施“绿化乡村、清洁家园”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落实“河长制”管理、“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等工作,重拳治理“脏乱差”,精心绣好“绿衣裳”,大力整治“水环境”,着力建设“高产田”,严格把好“环保关”,全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