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天,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历时两年编制的《嘉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通过了市政府的审批,开始正式实施。据悉,这是全省首个实施的地级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根据《规划》,嘉兴中心城区分为6大防灾分区、92个疏散单元。环南湖、西南湖绿地,湘家荡公园,石臼漾湿地公园,东郊生态绿地,姚家荡公园,中央公园(植物园)等都是疏散场所。
我市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近5级的中等强度地震,萧山—球川(萧山闻堰—盐官段)等数条断裂通过我市。为此,我市全部行政区域被国务院、省政府列为全国、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这是全省唯一的。目前全市大部分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嘉善、平湖与上海接壤的部分区域为7度。
为保障地震时城市的安全和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尽可能减轻地震发生时人民生命财产、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损失,合理规划中心城区的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形成城市整体综合防御能力,我市编制完成了《嘉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进一步加强我市抗震防灾工作、从城市建筑单体设防向整体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方向转变,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在未来城市建设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市科技局防震减灾处相关负责人说。
城区建筑抗震等级要高于6度
据统计,嘉兴中心城区现有住宅60%以上为上世纪建造,由于受当时工艺材料、物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都为预制板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较差,抗震等级均低于6度。对此,《规划》要求对中心城区2000年以前的建筑进行重点排查,尤其是对环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三水湾片区、文昌路片区、吉水路沿线等较老的居民区,要列入优先排查对象。排查后,对于那些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物,要进行抗震加固或改造,以达到抗震等级6度的标准。
对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建设工程,《规划》要求应按照高于我市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作为防灾据点的建筑,也要高于我市房屋建筑的6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以保障在罕见地震下其主体结构和附属结构不发生中等及以上破坏。
中心城区内的30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1处文保点,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用消能减震、隔震等新技术进行抗震加固保护。在进行抗震保护性加护改造、修复时,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其抗震设防标准应按照7度加固。
绿地和公园大多为中心疏散场所
根据《规划》,我市中心城区按照中心片、东北片、城西片、城东片、西南片、东南片划分为6大防灾分区。在各大分区里均规划一处中心疏散场所,作为各分区最主要的避震疏散场地。这6大分区各自的中心疏散场所分别为:环南湖、西南湖绿地,湘家荡公园,石臼漾湿地公园,东郊生态绿地,姚家荡公园,中央公园(植物园)。据悉,中心疏散场所应同时具备震后设立相应的综合防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护中心、救护人员中转站和物资集散中心等功能,同时设有应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对避震疏散场所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嘉兴中心城区规划总人口80万,按预测,固定受灾人口如果为24万,规划紧急避震疏散场所规模至少为80公顷,固定避震疏散场所规模至少为48公顷。
据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可以利用住宅附近的小花园、小公园、小广场、道路等就近开阔的区域以及中小学操场等来建设,步行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如清河中学、光明路小学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可以利用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等来建设,既可以为一个居住区域内的受灾居民使用,也可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居民服务,步行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如市政府广场、七一广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