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市文化局获悉,经过为期数月的前期筹备,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迈入实施阶段。近日,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暨培训会议召开,对此次普查的范围内容、技术路线、组织实施、时间安排等进行全面部署。
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的可移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物见证。此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战略工程。今年4月,该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嘉兴也随即揭开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帷幕。截至目前,普查机构成立、普查方案制订、普查队伍组建等工作全面完成。
“此次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是市域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其中也包括国有性质的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场所。”市文化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列入本次普查的文物原则上限定在1949年(含)以前的文物。但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两批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则特别列入普查范围。
据了解,此次普查将登录包括文物名称、类别、级别等14项基本指标,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等内容。以属地调查与行业调查相结合、单位自查申报与集中调查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相结合为原则进行普查。普查人员要按照国家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运用统一的信息采集软件和平台,实现依法普查、规范登录,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普查中严把质量控制和数据审核关,仔细核查每一件文物、认真验收每一份数据,确保普查成果真实可信,使此次普查成为经得起社会和历史检验的基础资源调查。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将在此次普查中发挥作用,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科学性,为实现文物工作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普查结束后,还将全面建立完整的数据系统和档案系统,把普查结果作为我市文物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和文物保护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次普查时间跨度为期4年,覆盖全市1400多家国有单位,涉及单位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联网上报、分组审核等诸多环节,是一项时间长、范围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如此,但可移动文物普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市该项资源数量分布、收藏保管情况,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二是有利于建立该项资源的信息登录制度,实现对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标准化和动态化管理;三是有利于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