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今夏新鲜菜油上市的时节,新塍油厂厂长沈掌荣又一次收到了一位杭州市民发来的短信:“吃过很多的油,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稻米油等等,‘名堂’越来越多,可我独爱吃菜油。闻闻那菜油浓浓的香味,我就口里生津。想象那遍野的金黄,熟悉的菜子香,令人陶醉。”再次收到这位新塍菜油忠实“粉丝”的短信,沈掌荣会心地笑了,“从2007年我到杭州第一次参加省农博会开始,他就成了我们的忠实消费者。”
据《新塍镇志》记载,早在上世纪中叶,新塍的油车作坊在杭嘉湖及上海、江苏、安徽一带就很出名,生意十分兴隆。
轻松拿下绿色产品标志
今年52岁的沈掌荣,皮肤黝黑,一眼看去就是一个典型的庄户人。新塍油厂的前身是八字油厂,创建于1970年5月,1986年6月更名为新塍油厂。上世纪80年代初,沈掌荣进入八字油厂,1987年他成为新塍油厂厂长。沈掌荣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他珍藏的油厂最早的营业执照,纸质已泛黄,“你们看,这还是嘉兴县的时候办的呢!”
新塍镇上前店后厂式的菜油作坊有很多,但是持有质监部门颁发的“压榨许可证”的仅新塍油厂一家。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两年前新塍菜油就已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产品,30多个指标个个合格,特别是油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以与橄榄油相媲美。“压榨菜油要拿下绿色产品标志,要求很苛刻,目前全省只有两个品牌获得,全国也没几家。”老沈说。
“实际上,拿下绿色产品标志我是志在必得。不是说在申报过程中像别的企业那样,投入大量资金,通过改进工艺技术,特地去争取这个荣誉,实际情况是,我们40多年来就是按这个模式生产的,所有的生产环节、机器设备从来就没有变过。要说‘绿色产品’,我们40年前就是绿色产品了,就是当年还没有这个名号而已!”沈掌荣踌躇满志。
忠实守护传统工艺
沈掌荣,从挑起厂长担子的那一天起,一直坚守着传统压榨工艺这条底线。
两排平房就是油厂的车间。走进油厂车间,记者看到,生产场地不宽敞也不气派,甚至有些简陋,但菜油的芳香让60后的记者回到了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的一些老字号榨油作坊里就是这个味儿。
30多年的榨油经历,也看多了同行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沈掌荣觉得,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传统的产品必须坚持传统的加工法,否则将会丢失产品中最具价值的精髓。“现在,国内绝大部分食用油品牌的背后,控股的都是国际巨头,内资企业生产的油品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和国际巨头相比,就像是小舢板对抗航母,我们能坚持到现在,不但没有被‘淹没’,而且品牌覆盖率、消费者认可率每年都在不断提升,关键是抓住了‘传统工艺’这个根本。”
沈掌荣的“三件宝”
沈掌荣的第一个宝贝,就是上世纪50年代绍兴粮机厂制造的一台压榨机。按理说,这台老掉牙的设备早该退休,采用新设备能极大地提高效率,但沈掌荣却不为所动,“如今很少有这样的机器了,虽然新设备出油快,但是压榨出来的油,色香味肯定比不上这台老设备压榨出来的。”如今,这台压榨机是厂里的重点保护对象。
有了硬件上的保障,还需有传统的手法和技术。在沈掌荣的眼里,炒菜子的姚师傅是厂里的另一个宝。“别小瞧炒油菜子这道工序,讲究可多了,一般人根本没法做到。不光火候要把握好,还要控制住锅里的温度和炒的时间,过头就焦,影响出油率,不熟的话,菜油就有生腥气,从前完全靠老师傅的经验判断,如今用上了温度计,方便了不少。另外,连烧锅的材料都有讲究,一般企业都是用炭烧的,但我们炒菜子用的是谷壳和木屑。这也是老师傅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只有用这样的燃料,才能更好控制锅里的温度。”
沈掌荣手里还有一个宝,就是优质油菜子。他与新塍镇几个村的5000多户农户签了约,每年种植的5000多亩油菜他全部高于国家保护价定向收购,同时,他免费提供抗病能力强、出油率高的油菜子种给农户。近年来,他还在安徽等油菜主产区推广这一模式。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老沈还请来了浙江大学的有关专家作为技术指导,为菜油质量多加了一道保险。
没有固定的市场法则
新塍油厂现在有员工10多人,几十年来人员基本没有增加,客户群主要在嘉兴地区,部分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市场,附近几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销售点销售情况也不错。
“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盲目做大风险会大,这方面的教训比比皆是。现在,产品销路不愁,很多人鼓励我扩大规模,我也一直在考虑,但我总觉得,像这种传统的老字号产品,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很可能会搞砸。我现在的想法还是那样,紧紧抓住‘传统工艺’这根准绳,不求量的突飞猛进,只求质的稳定和精益求精,争取让新塍菜油真正成为嘉兴市民餐桌上的‘特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