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关注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国务院部署工作力保粮食丰收 夯实经济基础

2013年8月17日 18:41 [ ] [打印]

这是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的一名村民在烈日下用扁担挑山泉水的倒影(8月15日摄)。据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最新通报,该省高温干旱灾害日趋严重。截至8月15日,全省9成县(市、区)受旱,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已增至75.8万。目前,浙江抗旱应急响应为Ⅲ级,浙江省气象台也首次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新华社记者 谭进摄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记者 汪文品)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受高温、干旱、洪涝以及台风等灾害影响,局部地区农业生产面临考验。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部署秋季农业重点工作,出台系列措施力夺全年粮食丰收。当前正值秋粮生产最关键时期,决策层的精准布局抓住了保证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时点,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稳定物价、稳定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秋”已过,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如何保证秋季农业生产和秋收秋种工作?

“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加之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叶贞琴司长说,农业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集中力量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快把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和改种补种的补助资金落实到户。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搞好科学防灾,落实抗灾救灾措施;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对因旱涝绝收的重灾区,做好农资调剂调运,指导受灾农户及时改种短生育期农作物;并继续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因墒落实抗灾田间管理措施。

据介绍,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主要包括玉米(春玉米、夏玉米)、水稻(北方一季稻、南方中稻和晚稻)、大豆、薯类等。

中国农业大学赵明教授表示,虽然今年农业生产遭遇南旱高温北涝阴雨,但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是大面积的;大范围的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好于上年,其中玉米增产趋势明显。因而,全国范围内增加的产能将补偿局部地区如黑龙江、三江平原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粮食丰收是有牢靠基础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粮总产2638亿斤,比2012年增产39亿斤,已经成功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开门红”。国务院适时出台的系列措施,涵盖抗灾救灾、早稻收购、秋粮收储、“菜篮子”供应等方方面面,为保证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

“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很有针对性,比较精准。如,南方的早稻收成进入关键时期,东北的秋粮收购将开启,相关的政策能及时保障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赵明教授告诉记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华分析道,“这些措施的出台旨在保住农产品供给、保住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稳住秋粮收成还是发展‘菜篮子’的举措,都是为了保证下半年的粮食产品和蔬菜有稳定的供给。而一系列降低旱涝灾害所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措施是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给农民的损失,保住农民收入。”他同时指出,加快农业灾害保险理赔进度能降低农民损失、保障农民收益。在当今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国家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要进一步加大。

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此前,正是得益于政策等因素的大力扶持,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九年增产。在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呈现较好形势的同时,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为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实现宏观经济“稳增长”夯实了基础。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杨状

 相关稿件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