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新闻网8月14日讯 虽然已过立秋,但是高温酷暑丝毫没有消退的意思。走在油车港马厍村宝铨路长长的青石路上,远远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今年50岁的吴新荣,便是当地一位打了30年铁的铁匠。打铁又脏又累,自古以来就是很辛苦的行业。说起这一行,吴师傅感叹道:“人工打铁太累了!”
新荣打铁店店铺不大,是一间有近200年历史的砖木结构老房子。屋内显得十分陈旧,火炉、风箱、打铁架、空气锤、各类铁钳、锤子、砂轮一应俱全,还有一把风扇。吴师傅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的火苗向上直蹿,屋内的温度顿时上升到了50多度,他的汗水也顿时涌了出来。
笔者看到,吴师傅熟练地将烧红的铁器用铁钳夹到了大铁墩子上,在锻打过程中,他左手握住铁钳,右手握大锤,通过目测不断翻动铁块并进行锻打,进而打出各种或方、或圆、或扁、或尖的毛坯农具。随后,通过空气锤、砂轮机等设备的后期加工打磨,一件件成品农具就锻造完成了。吴师傅介绍说,打铁的步骤主要是安钢、锻打、细磨等工序,但笔者发现,前后各种流程加起来多达20几个步骤,而其中的辛苦也只有打铁匠自己才知道。
跟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农具相比,手工打造的农具有着其特有的好处,锋利、耐用、质量保证便是其最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上午半个小时里,陆陆续续有好几位顾客来买割草刀,一时间小小的铺面有了红火的迹象。但吴师傅说,由于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多,所以前来购买的人都是提前预约的。但即便如此,每个月收入也不是很高,只有两三千元。
铁匠,一个人们曾经熟悉的职业,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少了。虽然产品都是经师傅千锤百炼而成,质量深受顾客信赖。但这项传统技艺学习成本高,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很少有人愿意继承祖宗流传下来的这项手艺。吴师傅感慨道:“现在谁还学我们的生意啊,我们是末一代了!比我岁数小学打铁的,基本已经没有了。”
吴师傅说,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他从20岁开始就到铁匠铺跟着师傅学手艺,30年来靠着手艺谋生,娶妻生子,家庭幸福美满。三十年的打铁生涯,由于噪音大,吴新荣的耳朵受到了一定的损伤。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曾经盛行的铁匠炉已被滚滚而来的时代潮流所淹没。根据规划,新荣打铁店所在的马厍村宝铨路即将通过城中村改造,成为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街区,将油车港的历史文化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