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王辉忠在我市调研浙商创业创新工作时强调 重质量 重落地 重实效

2013年5月24日 08:16 [ ] [打印]

  本报讯昨天,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在我市调研时强调,浙商是浙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我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生力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我们要紧紧抓住举办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和开展“十万浙商进百区”活动这一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市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乡情感召为纽带,以招大引优为导向,以项目落地为核心,以优化服务为保障,努力推动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强大后劲。

  市委书记鲁俊,市委副书记高玲慧、胡海峰陪同调研。

  王辉忠先后来到桐乡市和平湖市,实地考察了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和吉奥发动机、华宸能源、卫星能源等重点项目,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上海市浙江商会和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对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推进浙商创业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鲁俊简要汇报了我市推进浙商回归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她说,我市重点是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平台,在开发区、园区、市镇工业区二次创业中,通过算好土地账、税收账、能耗账、排放账,腾退低效用地,为浙商回归留空间。二是抓招商,通过认真梳理产业特色,确定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招商。三是抓商会,充分发挥各地嘉兴商会的优势,助力浙商回归。四是抓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支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抓服务,着力营造浙商创业创新的软环境,特别是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鲁俊表示,浙商回归不是低层次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的回归,对嘉兴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引领转型发展、打造嘉兴经济升级版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王辉忠对我市在浙商回归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去年初以来,嘉兴把浙商回归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落地,浙商回归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不仅为嘉兴发展积聚了能量,也为全省浙商回归创业创新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辉忠指出,推进浙商回归工作,核心是项目。要做好选商引资的文章,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理念,加强项目库和招商队伍建设,坚持质量第一,侧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争多引科技新浙商,多上高端新项目,努力实现项目、资金、人才向我省回归集聚。要做好项目落地的文章,既要重项目签约率,更要重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继续加大“腾笼换鸟”的力度,盘活存量资源,为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腾出发展空间。要做好服务保障的文章,全力改善软环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最有力的指导、最优惠的政策、最贴心的服务,切实帮助浙商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浙商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王辉忠强调,浙商姓浙,生在浙江、根在浙江。各地各部门要强化亲情乡情感召,提升在外浙商对家乡感情的温度,提升浙商回归工作的热度。要强化舆论宣传,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扶商的浓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走出去发展、回归发展、留在家乡发展都是英雄”的广泛共识。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 余 勤 本报记者 余延青    编辑: 杨状

 相关稿件
·肖培生昨天走访企业时强调:“二次创业”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突出创新转型 强化集群集约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特别关注】带来优质项目 浙商回归创业创新为秀洲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秀洲开展“信贷助推巾帼创业创新”工作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