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0万元,2011年1500万元,2012年2560万元……看着企业的机械产值每年不断增加,平湖成功机械董事长徐喜林感慨万千:“幸亏当时及时转行,不然只靠服装加工,这企业还不知道能不能生存呢!”
徐喜林以前一直从事服装加工,2001年,他办企业投身服装行业,“那时候,搞服装是大趋势,大家的日子都还算过得去。”徐喜林说,然而,随着近几年服装行业成本走高、利润下滑,不少服装企业相继倒闭,徐喜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2009年,徐喜林企业所在的平湖经济开发区组织了一次内外资企业对接会,对接会上,徐喜林和同在开发区的日资企业津上精密机床浙江有限公司“对上了眼”。经过多次考察、协商,双方达成协议,由徐喜林的企业投入2000万元发展五金机械加工,专门为津上配套生产零部件。“这两年津上不断增资扩建,我们也水涨船高,机械产值持续增加,现在机械产值已占到90%,光为津上配套就占到了85%,而以前机械产值仅占10%左右。”徐喜林说。在加工零部件的基础上,今年徐喜林又进行了高科技自动化设备生产的探索,今年的产值预计超过1000万元。
徐喜林的转型在平湖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该市不少民营企业在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瞄向了落户在该市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大企业集团,希望通过与这些大企业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与现代工艺,实现“借梯登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积极为内外合作、引外助内牵线搭桥,通过举办对接会等形式,让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充分沟通,对接项目。“通过举办对接会、联谊会等活动,加强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联系,在这种紧密联系中让双方产生‘化学反应’。”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东阁说。
边加工学习、边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在市场浪潮中生存。位于该市独山港镇的浙江寿原机械有限公司7年前就开始了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如今,它不仅从“师傅”那里学到了手艺,还注重自我吸收、消化,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把零件组进行排序组合后,成功研制出用于工业彩色喷墨印刷的自动上墨部套,从而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一开始为外企加工零件,加工费是50元一件,后来加工零件组,价格涨到500元一组,现在有了自主研发的部套,在市场上的售价达到了每部套20万元。”寿原机械总经理李凤良说,在给外资企业做配套的同时,也学到了手艺,并转化为自己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发展。“一大批外资企业的引进,在壮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通过发展配套供应商的方式,带动了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升了经济总体发展质量。”平湖市商务局负责人说。本土企业配套的快速跟上,也加快了外资企业本土采购的步伐,提高了生产效率。以津上精密机床浙江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刚落户时,零部件全部依靠进口。如今该公司在平湖的“一小时配件圈”已初步形成,大部分零部件均能在平湖采购。
引外强内,良性互动,使平湖的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平湖市传统的服装等产业占比已从11年前的50%下降到了16%,光机电等新兴产业占比从6%提高到了60%。经济转型结硕果,2012年,光机电、生物医药、临港产业等三大主动力产业合计实现产值716.9亿元,增长19.2%,占工业总产值的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