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关注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特别关注】李克强: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注重增强发展后劲

2013年4月14日 21:24 [ ] [打印]

  

    2013年4月14日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等参加座谈会。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3年4月14日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这是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强调

    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注重增强发展后劲

    张高丽出席座谈会

    新华网北京4月14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座谈会上,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外贸、金融、房地产等的运行情况发表了看法,来自家电、纺织、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反映了当前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状况。李克强分别与每一位发言者互动交流,并就用好宏观经济政策、防范风险以及一些事关当前、涉及长远的重大问题,与大家深入讨论,希望大家进一步做好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系统性分析研究。

    在专家和企业家发言后,李克强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开局,这有利于稳定各方面预期。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国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形势相当复杂。把握宏观经济走势要增强预见性,善于在纷繁变化中寻找规律性、倾向性的东西,这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有了预见性,企业和社会就能更合理地配置资源,适时作出决策;政府也能够心中有数,谋定而后动,既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又可以做到处变不惊、及时和从容应对。

    李克强指出,把握宏观政策,既要站稳脚跟,更要着眼升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李克强强调,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后劲。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要对症下药,开出的每一剂“药方”,既能够治表、更能够治本。这从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即使必须要出台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也要注意不能给今后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设置障碍。要注重形成能够长期有效的、对增强发展后劲管用的制度安排,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李克强最后希望专家学者继续发挥专长,为政府建言献策,向社会解疑释惑,共同促进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升级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国务委员杨晶、王勇参加座谈会。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中东部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基本到位 个别仍就存在问题
·湖南省13万人赶考公务员 申论关注“农民工权益”等话题
·中国空军招收第十批女飞行学员工作全面启动 招收40名学员
·中国迎首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银发中国”正遭遇各种问题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