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走街串乡】“退役”消防器材发挥余热 消防“土特产”闪亮禾城

2013年4月12日 15:25 [ ] [打印]

 

  秀洲新闻网4月12日讯 “给你们瞅瞅我的这个零钱包,是秀洲消防大队的‘土特产’,是用水带做的!”“呀,我们家也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我孩子现在用的笔袋就是用消防水带做的,还很别致呢!”“这么巧,我家里的水杯垫也是消防水带做的,防水性可好了。”“我家里的那盆小绿植还是灭火器‘演变’而来的呢,既好看又特别!”近日,由秀洲消防大队利用“退役”消防器材改造的独具消防特色的“土特产”在禾城风靡,成了禾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还真没想到,消防器材也能这样接地气地融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这些精巧的零钱包居然是消防水带做的,真是好特别的‘土特产’,简直不可思议!”家住大树花园的李大伯拿着手中的消防零钱包仔细端详着。

  “原来,这些‘年纪’大了的消防器材也有好用处,之前厂里刚换下一批灭火器,我们也要学着好好废物利用下。”辖区一箱包厂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在收到大队送的消防绿植后积极地说道。

  原本“过期”的消防水带经过秀洲消防大队宣传人员的裁剪缝制,变废为宝,成了轻便、美观、实用的零钱包和笔袋,既融入了消防元素,还丰富了消防宣传的载体,更呼应了当今绿色环保的主题。在制作过程中,大队人员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利用消防水带具有极强防水性的特点,将制作零钱包和笔袋剩余的边边角角做成了形式多样的防水杯垫。而“退役”的灭火器也发挥“余热”,经过切割打磨成了精致的花盆,亮丽红色花盆搭配葱翠的绿色植物,分外抢眼。巧妙的构思、独特的创意,消防“土特产”的出炉将消防灵活地融入市民生活,不仅提高了辖区市民对消防安全知识的认识,还激起了市民接触消防、了解消防、认识消防以及学习消防的强烈兴趣。

  据秀洲消防大队宣传人员介绍,零钱包、笔袋、杯垫、小绿植这些消防“土特产”的制作发放不只在于拉近消防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宣传防火安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造“退役”消防器材的举动,让市民了解消防器材也有“退休期”、要到正规商店购买、定期进行检修和更换的常识。“很多市民或者企业都很自觉地配备消防器材,但有大多数市民都会存在‘如果不去使用就不会过期’的误区,导致火灾真正发生时,这些灭火器材都派不上用场。因为‘山寨’、‘过期’灭火器材延误最佳灭火时机,造成重大火灾事故的意外不在少数,所以,市民不仅要掌握防火、自救逃生的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对于消防器材的购买、使用、保养等方面的认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秀洲消防大队宣传参谋向笔者道出了此次宣传活动的真正目的。

  截止目前,大队共向辖区市民发放了484份消防“土特产”,其中零钱包156个、笔袋127个。大队人员采取“大走访”宣传的方式,在赠送发放消防“土特产”的同时,向市民耐心讲解春季火灾形势的严峻性,防火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醒市民要定时对配备的消防器材进行“体检”,对存有“病症”的消防器材及时进行更换等。一份份送入市民手中的消防“土特产”,更像一只安全警钟,随时提醒市民要绷紧“安全弦”。下一步,大队还将让更多的消防器材发挥“余热”,将“土特产”的“品种”不断丰富,开展接地气的“草根”式宣传,真正起到消防安全知识人人懂、人人知、人人会的良好效果。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通讯员 贾寅晴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消防志愿者筑好“网船会”“安全栏”
·秀洲消防清明防火提示受热捧
·【我在现场】秀洲:安全防火知识植入“农家乐” 打造“平安清明”
·关注安全 秀洲消防开展"为城市扫雷"活动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