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走街串乡】秀洲消防“牵手”百名中小学生 自查校园火患保安全

2013年3月22日 12:00 [ ] [打印]

  秀洲新闻网3月22日讯 今年的3月25日是第十八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丰富中小学生的消防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防火自救能力,秀洲消防大队结合辖区实际,转变宣传教育方式,向辖区中小学校抛出“橄榄枝”,“牵手”中小学生开展校园火患自查活动,为即将到来的“第十八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预热。

  3月21日上午,火患自查行动在高照中学、新塍镇中学、秀洲现代实验中学等15所中小学校中火热开展。“宿舍里不能使用‘热得快’,尽管用‘热得快’烧开水效率高,但人如果不注意,容易烧干水,引燃宿舍内的易燃物,进而引发火灾,所以我们要特别去注意看看。”新塍镇中学的刘同学在和伙伴检查宿舍时向大家提醒着注意点。

  “哎呀,我们这个教学楼道里怎么还放着清洁工具,肯定是哪个班级的值日生粗心放的,疏散指示标志都被遮挡了。”一名自查学生在教学楼二楼发现,拖把、扫帚和畚箕完全挡住了疏散指示标志的“脸”,自查学生当场整改了隐患。

  “这个灭火器过期了吗?”一名低年级学生向正在检查灭火器材的小胡同学问道。“没有,它的指针还在绿色区域,说明还是好用的,如果到红色区域就不能再使用了。”小胡拿着手中的灭火器现场开始了教学,技痒的自查学生都现场切磋起消防知识来:“不仅是灭火器,所有的消防器材都有它的使用期限,超期使用都是很危险的。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期限一般是十年,但它每年都需要检修一次,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重新重装干粉。”“不是每一种火灾都能用同一种灭火器的,灭火器的种类有很多,用途也不一样,比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它是主要扑救易燃可燃液体火灾……”

  在自查行动中,学生们重点检查了校内消防安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是否完好,消防设施是否齐全,宿舍内是否存在不规范用火用电情况等。自查学生现场揪患、现场整改、现场讨论的检查方式,不仅消除了藏身校园的安全隐患,还提高了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生活中小小的不留心,就有可能造成大火,参与了自查行动后,才真正了解到这一点,我发现我们的宿舍、教室有时候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以后我要多多提醒大家共同参与。”“插班”加入自查的小宋同学颇有感触地说道,“以前,只是看着消防监督执法人员来检查,今天我也体验了一把,比如我们发现乱放杂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校园火患自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创造良好、安全的校园环境,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查自纠自改参与,提高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让安全知识的学习不流于形式,不局限于书面,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零距离接触了解消防。”秀洲消防大队防火参谋解释道。

    据了解,共有126名中小学生与消防“牵手”,参与了此次校园火患自查行动,共查找整改火灾隐患249处。此次自查行动的开展,全面调动了辖区广大师生参与消防宣传的积极性,广泛普及了消防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加强了中小学生学习运用消防安全知识的能力,使消防宣传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名学生,提高了中小学生防御火灾的能力,也为辖区学子编织起了一张校园“安全网”。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通讯员 贾寅晴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秀洲消防进超市赠送消防安全"锦囊"
·挡住消防车的是素质,也是规则 汽车社会驶来后必须面临和解决问题
·救火途中遇堵车,失火饭店损失惨重 十万火急!请为消防车让道!
·【特别关注】秀洲消防“微力量”吹响“3.15”消防产品打假冲锋号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